您的位置:首页中国侨界侨史钩沉 【字体 】【打印
侨汇券 票证时代的奢侈品
2008年12月18日 10:24  来源:海峡都市报   
有了这些侨汇券,能买许多别人买不到的东西。
票证上,清楚地注明能买到的东西。

    在泉州南安市粮食局工作的黄雅玲女士爱好收藏,她的藏品中有一本厚厚的侨汇券。这本侨汇券,见证了许多泉州人从依赖华侨过生活到如今不仅能靠自己的力量过上好日子,而且有的还反过来支持起在外华侨的重大历史变化。

  说到侨汇券,得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周恩来总理下达了一项保护侨汇的命令:侨属接受侨汇是利国利民的。他们对自己的合法收入,具有所有权,可以用于自己的生活家用,也可以用于家庭的婚丧嫁娶。

  后来,侨委提出了一个方案:可以根据侨眷所持侨汇的多少,发给侨汇证,根据侨汇证上记录的数量,供给一定数量的粮、油、糖等有限物资。

  “海外的亲戚汇款回来,凭汇款单到银行兑换后,银行都会附赠一张等值的‘侨汇券’。”侨汇券又叫侨汇物资供应票、侨汇商品供应券。这类侨汇券的种类繁多,有工业品票、粮票、油票,还有糖票等。只有侨眷才有机会得到这样的票证,在当时,这算是最“小资”的票证了。所以,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也只有侨胞才有可能买上缝纫机、电视机和自行车这样的奢侈品。

  上世纪70年代的泉州友谊商店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只限于持有侨汇券的人去购买。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会长郭景仁,是归侨,今年60多岁了,他对泉州的侨汇券制度有一定的了解。据他介绍,泉州的侨汇券时代,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物资匮乏,政府为了吸引外资,鼓励华侨从外面寄钱回来,才实行了这项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泉州对侨汇的保护达到了巅峰,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才逐步取消。

  南安市粮食局办公室郑主任,在粮食局工作了20多个年头。他说,票证时代买米用粮票,买布用布票,买电视机用工业品票,甚至是豆腐油条,都得凭票购买……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缩小了,票证的价值渐渐得不到体现。到了1985年,长达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被取消了。而票证的历史使命,也最终在16年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买个小电视 要凭“侨眷”招牌

  如今食有鱼,出有车,想买个什么东西,只要揣张银行卡,到商场上转一圈就啥都有了。可泉州格林服装有限公司的老板赵建河,却忘不了票证年代的那些购物往事。因有着侨眷身份,他凭着侨汇券比别人提前消费了不少“奢侈品”。更让他开心的是,左邻右舍与他分享了这些新鲜事物。

  一台黑白电视 引得门庭若市

  拿着一张一角钱的侨汇券,赵建河笑眯眯地说:“当年有这东西是很招人羡慕的。”

  赵总是上世纪80年代初结的婚,家中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是1981年买的,就14英寸。那时,因为姐夫在香港,作为侨眷,他总能收到姐夫从香港寄回来的钱。于是,他在兑换现金时,得到附赠的侨汇券,凭券拿到了一些难得的工业品票,花了大几百块钱,买了那台电视机。

  那时候的电视别提多稀罕了,每天都有人挤破了门槛候在他家看电视。赵总把电视机放在一个柜子里,还特地做了一个盖子,看的时候把盖子掀起来,不看时,还得好好盖上,再加把锁。

  1985年,他凭票买了凤凰牌自行车,每天都得擦得油亮油亮的,骑在街上非常拉风,堪比现在的“宝马”了。

  吃糖果 一年等上一回

  别说侨汇券,就是普通的粮票、肉票也是很紧俏的。

  45岁的蔡文魁是南安官桥漳州寮的村民,收藏了许多票证。老蔡对于票证年代的记忆,最多的就是拿票排队换东西。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加上奶奶和父母,一家八口人,父亲在水利站工作,一个月最多不超过15公斤的粮票,根本够不上一家人的口粮,时常还要找人先借点粮票,然后隔月还上。要不就得靠母亲在生产队里赚工分,换点地瓜、花生等粮食。

  还有的票证是一年只发放一次,最罕见的要数糖果票了,只有过年过节,才能遇上一回。

  有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笑话,老蔡至今还记得,说的是有个老头外出办事,看到街上排起了一条长龙,立马断定是卖紧俏物资,于是跟在了队伍后面。买到东西的人都用纸包起来,然后夹在腋下匆匆离开。老头排完早上排下午,一直排到了晚上,饿得两眼昏花时,终于轮到了他,谁知他凑前一看,那里卖的竟然是女士内衣!(尤燕姿 田米)


编辑:孙金诚】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