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汇款给国内的亲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改革开放前可不同了,寄点钱回乡,不只是令家乡的亲人手头可以宽裕一点,还可以让他们凭借侨汇券买到别人买不到的物品。这也许是寄钱者始料不及的。
总理过问 保护侨汇
20世纪50年代,某些不友好国家封锁侨汇,不允许华侨寄钱回来。当时,美国还专门制定了条例,严禁华侨寄钱回大陆,凡是寄钱者便以违犯法规处置,要判刑入狱。其他东南亚国家,因为美国的压力,对华侨寄钱回大陆,也采取了种种限制。然而,任何限制都割不断海外华侨华人与大陆亲人的亲情,为了接济家乡妻儿老小,华侨想办法托当地钱庄把钱款转到香港,再由香港转到国内亲人手中。可是,让他们不能理解、备觉心痛的是,亲人宁可饿饭,也不敢去取这些钱。为什么?原来,乡干部说,收取侨汇,就是接受剥削,是与资产阶级划不清界限。
后来,这些情况陆续反映到了当时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侨委)常务副主任的廖承志那里。廖承志很清楚发生此现象的原因:这是均贫富的意识在作怪。美国封锁我们,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的干部把来自国外的一切都视为洪水猛兽,结果自己封闭了自己。这样,受损的不光是广大侨眷的利益,更主要的是国家的长远利益。华侨为养家,每年寄回一亿美元的外汇,实际上是在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啊!从不顾虑别人说三道四的廖承志,亲自召集会议,把外交、外贸、统战、侨务及各省的有关部门领导请来,向大伙介绍华侨情况。他还不断把华侨反映的真实情况向中央写报告。一有机会,他便请周恩来总理接见华侨代表,让总理亲自听到真实的情况。
一向办事耐心的周总理也沉不住气了,他把廖承志和侨委的其他领导和政策研究室的同志一起找去,非常生气地问:“怎么下面还在争论接受侨汇是不是剥削,是不是合法的问题?这是多么幼稚的问题!”“为什么华侨寄钱回来就不行呢?你们亲属在农村,你们寄些钱给亲属,赡养亲属都可以,为什么华侨寄钱赡养自己的家属就不允许呢?这是什么道理呢?!”
讨论到最后,周恩来总理总结说:“已经发过很多通知了,也下达过很多内部指示,都不解决问题。我看,还是用我的名义,发一个保护侨汇的命令,不是可执行可不执行,而是命令,必须执行。”于是,一张“保护侨汇命令”在广东福建等侨乡广为张贴,命令的署名是:政务院总理周恩来。
命令中明文规定:华侨接受侨汇是合理合法的,是利国利民的。他们对自己的合法收入,具有所有权,可以用于自己的生活家用,也可以用于家庭的婚丧嫁娶,至于是否存款,完全根据华侨自愿。
周总理签署的命令,使华侨有据可依,侨汇问题才逐渐合法化。
一券在手 人人艳羡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时全国实行统购统销,粮油副食品都是计划供应,侨眷收到海外亲人寄来的钱,也买不到东西。于是华侨纷纷往家寄饼干、罐头、黄油,增加了许多运输邮递的负担,侨汇明显地降下来了。
侨委陪同华侨归国观光团代表参观,听到不少意见和建议:现在国内为争取外汇搞国家建设,每年还要出口牛肉、猪肉、大米等副食品。我们想方设法带回来的也是外汇嘛,为什么不能照顾一下我们的家眷,让他们买一些呢?
侨委研究政策的同志觉得有道理,提出了一个方案:侨眷可以根据所持侨汇的多少,发给侨汇券(也称侨汇商品供应证、侨汇供应证、华侨特种商品供应券等);根据侨汇券上记录的数量,供给一定数量的粮、油、糖等属于统购统销的物资。
这个方案在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支持下顺利出台,侨汇券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958年,福建省率先发行了侨汇券。紧接着,侨汇券在广东、广西、上海、湖南等十三个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发行。
侨汇券分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以及两百元等不同面值,或是按商品分类标明张数如“工业品券5张”等。银行解付侨汇时,按人民币金额派发侨汇供应证。曾经,购买一台上海产缝纫机需要100张工业品侨汇券。另外还注明可购买布、米、油、肥皂等不同种类的商品。侨汇券有一定的使用期限,一般为一年或两年,过期就不可以再用了。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里,有钱无券是买不到东西的。凭借侨汇券可到指定的地方购买当时紧缺的商品,购买商品时商店按国家牌价收取与货币等值的侨汇券。侨汇券指定购买物品的地方,民间称为侨汇商店或华侨商店等。据老人回忆,当时拥有侨汇券的人能在华侨商店里购买到电视机、电冰箱和自行车这些稀罕的“三大件”,让不少人羡慕不已。
已故著名作家陆文夫在小说《人之窝》中对侨汇券有这样的描述:“……身为国家干部的马海西,竟然拜倒在资产阶级臭小姐的石榴裙下,做了地主资本家的上门女婿。跟着便和他在台湾的大舅挂上了钩,当上了特务,月月接受从台湾经香港汇来的津贴,计有……上面都是些食品、衣服、人民币和侨汇券的清单,足足写了三大张纸。这本来是一张枯躁无味的清单,没有故事也没有情节,可那些阅读大字报的人却对此最感兴趣,读出了声音,啧啧称奇——国外竟然寄来了那么多好吃的,那些食物都是阔别已久,读起来也会使人馋涎欲滴:凤尾鱼,午餐肉,克宁奶粉,速溶咖啡……特别是那些侨汇券,更使得一般的人可望而不可及。凭券可以购买计划以外的油米以及各种高档的商品,可以按平价买到茅台酒和中华牌香烟,使人眼红得要从眼底渗出血来的。”
确实,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手上有一沓侨汇券是令人艳羡的。
时光荏苒,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让国民告别了物质短缺的困境,各地市民的口袋渐渐鼓胀了起来,商店里的商品也越来越丰富,普通市民再不用苦巴巴地羡慕那些手拿侨汇券、出入侨汇商店的人。1994年1月1日起,国家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了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市场调剂汇率的并轨,取消了侨汇券,外汇券也停止流通。从此,侨汇券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种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收藏品。(黄小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