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生契阔:他们经历九死一生
然而,战争总是让人生离死别。
翁家贵和罗春芳相爱后,彼此见面的机会很少。因为,翁家贵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热忱去报效他所热爱的祖国,他经常往返于滇缅路上,运送军需物资。1941年底,翁家贵向所在中队请了两天假,回到保山迎娶他美丽的新娘。
婚礼很简单,就是车队的几名战友,还有罗春芳的伴娘及亲友们,在一起喝了顿简单的喜酒。婚礼举行时,日军正加紧轰炸滇缅路,想毁掉中国抗日战场惟一的一条国际通道。罗春芳的伴娘范永华不幸被炸死了,罗春芳幸免于难。几天后,新婚夫妻和翁的战友一道聚在“侨心咖啡店”喝咖啡,第二天,咖啡店也被日军炸成废墟。惠通桥被炸后,南侨机工被解散,翁家贵失业了,他到处找工作,甚至到过贵州的毕节。“我到哪里,妻子便不离不弃地跟到哪里,无论多苦多危险,她都没有任何怨言。”翁家贵笑谈年轻时的爱情故事,依然对罗春芳疼惜有加。“我们的婚姻是钢铁婚姻,战火硝烟都摧不垮。”
蔡如秋和林淑华夫妻患难相守,也经历许多生死考验。在南侨机工队被遣散后,蔡如秋连住处都没有了。他在自述中说:“后来,缅甸形势紧张,曼德勒也失陷。我和妻子到处逃难。后来,日军轰炸保山,我们在龙陵看到了27架飞机在天上狂轰滥炸。正好,我朋友有车可逃出龙陵,我让妻子先走,可妻子说什么也不肯,说两人死也死在一起。”
于是,蔡如秋和林淑华一起逃出龙陵,路上遇到车队,林淑华上去拦车,没想到却是日军的车队,日军看到蔡如秋手中拎着的袋子,急忙去抢,蔡丢掉袋子拉着妻子便跑,才幸免于难。后来,夫妻俩逃到怒江边,乘竹排过江时,因水流湍急,林淑华掉入怒江,幸被人救起。“过江时,行李、衣服全丢了,我们身无分文,四处逃难。最后逃到泰国,依靠妻子家人相助,生活才有点起色。”历经生死劫难,蔡如秋和林淑华的感情更加深厚。
与子偕老:他们永远不分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令人向往的忠贞爱情!
如今,我们用“爱你一万年,爱你经得起考验”来高歌爱情宣言,南侨机工们朴实的、没有任何宣言的爱情,却从容地走过了战火硝烟,走过了滚滚的时代大潮。他们在大时代中,漂若浮萍,却固执顽强地保护着自己的纯真与温柔,相依为命,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吵过架,爸爸对妈妈特别好特别关心。”67岁的翁美喜谈起父母的感情,自己都深受感动。如今80多岁的罗春芳听力衰退,平常与人交流要写出来,而已届96岁的高龄的翁家贵依然深情、细心地照料着自己的小妻子。“我对妻子的评价很高!她很节俭,很温柔,对家庭很负责任,孩子们都是她一手带大的。”翁美喜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从马来西亚回国的父亲爱喝咖啡,当年他们最浪漫的事就是带着母亲到咖啡店去喝咖啡,母亲罗春芳也跟着翁家贵爱上了苦中有甜的咖啡,这味道像他们相濡以沫近60年的爱情。而且他们的婚姻不仅是翁老口中的“钢铁婚”,还是“钻石婚”,两人经历的风雨患难,在岁月无声的流逝中积淀下来,坚如磐石。
南侨机工陈昭藻和妻子年龄相差30岁,但是患难与共的感情却克服了年龄悬殊的差异。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陈昭藻和妻子凤英结婚。由于凤英幼年丧母,没接受多少教育。陈昭藻便送妻子到文化夜校去学习,他送给妻子当时还少见的派克金笔,引起了夜校多少学生对凤英的羡慕。以至年老时,凤英对孩子们讲起已故丈夫时,脸上还会有深情的微笑。
记者看到了陈昭藻女儿陈达娅珍藏的凤英的相片,那是一位烫了头、戴着手表、穿着入时的年轻女子,看上去柔顺善良。她陪着年长30岁的丈夫走过了“文革”十年,在丈夫含冤受屈的日子里,坚强独立地支撑着整个家庭。
“母亲一直陪着苍老的父亲。”回忆起父母的伉俪情深,陈达娅泣不成声。“我出生时,父亲61岁了。小时候,我一直嫌父亲苍老、驼背,很不能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感情。”而陈达娅在后来几次重走滇缅之路,对南侨机工的寻访、解读中,才渐渐读懂了父母那无言的真爱。
“他们的爱情与祖国的命运,与时代的大潮紧紧捆绑在一起。”陈达娅感动地说。(范南虹 梁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