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走滇缅公路,寻找南侨机工亲属”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让海南南侨机工的后代们感到备受鼓舞。一些海外华侨和爱国人士也纷纷致电,表示愿意为海南兴建南侨机工纪念碑和帮助困难南侨机工眷属出钱出力。
家住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的罗保章先生今年已经74岁高龄。在看到关于南侨机工的相关报道后,他和老伴一起特意从八所赶到南国都市报社,还带来了许多老照片和纪念勋章等珍贵的史料。
罗保章的父亲名叫罗豫川,曾担任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第五大队队长,2004年3月才离开人世。1939年,罗豫川就是和罗开瑚(现住云南昆明)、罗豫江叔侄三人结伴同赴国难,作为第八批南侨机工服务团回国,书写了一页悲壮的传奇。十分凑巧的是,罗保章的爱人符桂英女士今年69岁,父亲符气簪,也是第四批回国的南侨机工,曾担任第三大队队长,抗战期间在云南省昆明市永平县附近英勇殉职。两位南侨机工的后人,共同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父亲身上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
符桂英老人讲述:父亲牺牲时她还在娘胎里
符桂英女士遗憾地对记者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只是听祖父母讲述过那段历史。说到这件人生中无比伤感的事情,符女士不由得抽泣起来。
父亲符气簪毕业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与祖父一起下南洋经商。陈嘉庚先生发起“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后,他在年逾古稀的祖父的支持下,别离家人,报名回国。那个时候,符气簪才30岁,已有子女三人,而母亲刚好怀着她。但没有想到的是,父亲这一去,就牺牲在了昆明永平。后来,家人通过多种渠道才打听到,在1939年11月的一天,符气簪从畹町拉了一车军用物资到下关,当车驶入永平县境内时,汽车在山顶上转了几道弯,沿着崎岖公路下坡,在急转弯处汽车冲出公路,往山崖滚下去,车毁人亡。
罗保章老人讲述:罗家叔侄三人同赴国难
相对于老伴的遭遇,罗保章则相对算比较幸运。父亲罗豫川9岁时随祖父去到南洋,14岁回家乡与母亲结婚,未等罗先生出生又回到了南洋,成了一名教师。日军侵华之后,罗先生家的祖屋都被日军烧毁,爱国情切的父亲和叔叔罗开瑚、哥哥罗豫江结伴回国,成为奔走在“滇缅公路”上的爱国司机,为国内抗战运输军火。抗战结束后,辗转去了印度、上海、广州,连祖父去世都没法赶回来,罗保章到15岁才见到了自己的父亲。
罗保章说自己小时候很不理解父亲,为何忍心抛弃家庭。后来父亲告诉他,忠孝自古难两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是抱着为祖国奉献生命的信念归国的,没有国,哪有家!说到动情处,罗保章先生热泪盈眶。
“听父亲说过,在滇缅公路上,几乎每天都有战友牺牲。”罗保章告诉记者,无论是生是死,为了国家和民族,南侨机工从来就没有后悔过。滇缅公路危机四伏,日本人的飞机隔三岔五地来轰炸,记得有一次,日军轰炸,父亲开车没办法过桥。在炮火轰隆中,他只好背上些军需品步行。后来找到了一辆掉在沟里的汽车,上面还有满满的军需品和生活用品,他克服困难,把汽车从沟里发动出来,一路开回昆明。
重走滇缅公路是后人们的共同心愿
海南人是南侨机工中人数最多的,有800多人,占南侨机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400多人牺牲在了滇缅公路。
罗保章说,现在海口将要修建海南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这将会是对后代人的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南侨机工及眷属有了特殊的照顾。国务院侨办多次为南侨机工增加生活补贴,每到春节和节假日,有关领导都会亲自上门慰问。这让他们对政府,对社会都心存感激之情。
“海南南侨机工重走滇缅公路大型纪念活动”,预计今年9月可成行。届时,全国范围内的南侨机工及亲属将齐聚云南重走滇缅公路,凭吊为国捐躯的抗日先烈。
重走滇缅线,追寻父辈抗战足迹,也是夫妻俩的心愿。罗保章向记者表示,他的家乡还有很多南侨机工的后人,听到这个活动后都感到很激动,都托罗先生找南国都市报报名参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一定要重走滇缅公路,去寻找父亲留下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