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床陈旧的毛毯、一件翻新的马甲、一张照片里的奖状……这些看似很不起眼的物件,却伴随它的主人,度过了七十年前共御外侮的峥嵘岁月。
随着电视剧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热播,抗日战争中的中国远征军再度引起关注。但人们也不应该忘记,与远征军战斗在同一个战场上的,还有另一群来自南洋的热血男儿,他们就是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
清明将至,厦门集美区陈嘉庚故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就是当年南侨机工的眷属后代。在南侨机工回国抗日七十周年之际,他们将一批珍贵的南侨机工遗物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包括照片、护照、毛毯、马甲、结婚证书、奖状复印件等。
陈嘉庚纪念馆馆长助理刘晓斌表示,这些文物都十分珍贵,在陈嘉庚纪念馆,将得到更好的保护、研究和展出,让更多的人学习南侨机工的爱国精神,让文物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几十年,老人舍不得脱下它
李丽芳女士是已故南侨机工李志强的女儿,3月31日,她带来了5件父亲的遗物。其中有两张不同时期的照片、抗战时穿过的西装马甲、1946年的结婚证和侨务委员会所颁奖状的翻拍照片。
李志强先生 (1918-2004年)祖籍广东梅县,生于越南。1939年,他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毅然舍弃在越南的家业,回国参加抗战。那件马甲就是李志强年轻时最喜欢的衣服,从越南穿回国内,又穿着它穿行在日寇炮火中,度过了三年出生入死的战斗岁月。
“我父亲当年真是九死一生,”李丽芳女士说,“有一次他驾车刚刚开过滇缅公路的要道惠通桥,大桥就遭到日本飞机轰炸,差一点点就没命了。”
李志强一直十分珍惜这件马甲,因为这是他参加抗战的见证。马甲的内里破了,李志强就自己动手拿新布补上。后来的几十年,他一直穿着这件马甲,直到晚年身材发胖,实在穿不下了,才脱下来。
李女士捐赠的另外两件遗物(1946年的结婚证和侨务委员会奖状)也饱受坎坷。在文革中,李志强先生被关进了“牛棚”,家也被抄了。当时,李先生预感到自己将遭不测,就去照相馆把奖状拍了下来,将照片和结婚证一起,用报纸裱糊到墙壁的内侧,才终于躲过了一劫得以保存。
对李家来说,这些遗物都是珍贵的传家之宝。但李女士还是将它们捐献了出来,她说,祖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年轻一代永远不能忘记,这也是她父亲在世时最大的愿望。
历史回放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回国机工服务团的简称。在陈嘉庚先生和南侨筹赈总会的号召下,1939年2月至9月,3000多名华侨汽车驾驶员和技术工人回国参加抗日救亡。
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他们与国内的机工一道,不仅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而且抢运45万吨军火,此外还在西南运输线上,抢修了上千辆军、民用车。同时,南侨机工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抗战胜利后,当年3200余名南洋机工,约有1000人复员返回南洋,1000人留在国内,还有1000多人则为国捐躯。(黄智敏 张向阳 甘南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