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东侨乡开平,不时可见到田园阡陌中,默然耸立着一座座千姿百态、充满异国情调的碉楼。有人曾说,开平碉楼当年的繁华恰处在今日巨大的断裂期里,而最吸引我们的,正是它们在巨大原野里突兀拔起的孤独状态,在小国寡民的村庄里,鸡鸭环绕的平庸里,让人产生一种超现实感。如今,在沉默了大半个世纪后,这些记载了开平沧桑和辉煌的碉楼重放异彩,撩开她那鲜为人知的面纱,呈现于世人面前。
到开平,看碉楼,成了人们旅游开平的目的所在。一批又一批游人慕名来到这片侨乡大地,探访开平碉楼。而今,碉楼已成为外界了解侨乡开平的一个窗口……
远涉重洋的金山梦想
开平,侨民之乡,早在16世纪中叶,就有人远渡重洋,到东南亚一带谋生。到了19世纪中期,开平则出现了大规模国际移民现象。
鸦片战争后30多年的时间里,美洲的华工已多达50万,巴西的茶工、古巴的蔗工、美国的淘金工、加拿大的筑路工……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华工靠出卖自己的血汗讨生活。后来,又有一批批侨乡人主动移民海外,开平有一半人走出了家园,总数达几十万。出去的人努力打造着自己的金山梦,将一笔笔血汗钱寄回家乡。于是,留声机、柯达相机、风扇、浴缸、饼干、夹克……这些在当时极为稀罕的事物构成了开平人富足甚至可称奢侈的生活。
特立独行的开平碉楼
早年的开平一度匪患成灾,当地民谣流传着“一个脚印三个贼”的说法。土匪觊觎开平人的钱财,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直到1922年,土匪抢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联合截击,救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大有作用。因此,在外侨民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修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修建新屋时,也纷纷将自己的住宅建成各式各样的碉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渐在开平蔚然成风。
浓郁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平碉楼既深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带有浓郁的欧美文化气息,它充分反映出了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中外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曾被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2001年6月,开平碉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4月,由环球游报联合全国31家都市类报纸进行评选的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开平碉楼荣获金奖。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开平碉楼成为了广东省第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如今,随着申遗的成功,开平碉楼即将迎来最光辉鼎盛的时刻,今日的开平碉楼又将再现往日的风采。
一年年、一代代,背靠故土,眼望世界,侨民逐渐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开平碉楼因其浓郁的西洋元素,折射出侨民兼容并包的豁达心态。
开平碉楼研究专家张国雄教授曾说,开平碉楼充分体现了华侨主动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千辛万苦建成的碉楼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晓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