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东开平市赤坎镇,民间微缩工艺师司徒灼富利用自己的工艺技术,从碉楼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开始,重操旧业,执著地以真实碉楼为模型,用真材实料创作出一座座栩栩如生的微缩碉楼,向游客宣传碉楼和华侨文化,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关注。目前,他被开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聘为顾问,并成立了开平碉楼民间艺术工作室。两年来,他已经创作了100座微缩碉楼。
自小看古图“沾上”微缩
司徒灼富于1947年出生于开平市赤坎镇塘联乡夏岚村。新中国成立前,其父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到南洋打工,司徒灼富的姐姐就是在南洋出世的。新中国成立前夕,其父母回到家乡才诞下了他。但其父再去南洋后,音信全无。
司徒灼富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靠耕种维活。年幼的司徒灼富十分孝顺母亲,比较听教。他在教伦小学读书时,就显出天资聪颖:喜爱绘画,艺术天赋浓厚,可惜家境贫穷,无钱支持学业,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
虽无钱读书,但勤奋好学的秉性没变。司徒灼富说,“沾上”微缩,起初是从看古图古书开始产生兴趣的。后来,他开始师承乡村师傅,学木工活,苦练木刻,做泥水工,打好基础,最后才学模型微缩。经多年浸淫,练就了一技之长。但苦于无更大的发挥空间。司徒灼富只好在开平市建筑队谋了一份职业,当起了专职司机。在司机生涯的10多年中,业余时间从未放弃过模型微缩的钻研。
申遗成功首创碉楼“微缩”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他才重操旧业。他首先在自家后院,把开平第一碉楼——瑞石楼微缩成功,随后又以水泥薄板为材料,微缩开平系列碉楼与村落。精致、独具风格的艺术作品,吸引了大量的村民和学生参观,大家赞叹不绝。最近,开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获悉他的才华后,聘他为该协会的民间艺术顾问,并在立园附近的赤坎潭溪墟的一家酒楼的种植菜园场地搭起了“开平碉楼民间艺术工作室”进行艺术创作。
司徒灼富的微缩工艺,在其学师时练就了扎实的木雕功夫。木雕包括选料、印图、开凿、打模、细雕、抛光、上釉等一整套工艺流程。比如所造的仿古家具,包括椅凳大床,神龛屏风,其图案大都是龙凤、山水、花鸟,要求活灵活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另外,微缩工艺更离不开泥雕功底。司徒灼富介绍说:“做泥雕模型时,首先要借助摄影,或速写构图,确定主体,再计算比例,从而配好预制件。制作顺序非常讲究:从上到下,从基础到楼层,从门口、窗口到楼顶,先组装后粉饰,既要个性定制又要总体协调制作。在制作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边角料,物尽其用。”
遵母愿望选择“偏门”艺术
有了平台后,司徒灼富的微缩艺术天赋在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一件件“碉楼与村落”微缩精品,不仅现场打动参观者的心,而且被收进无数游客的相机后,再释放出来,其艺术能量同样不可估量。从申遗成功开始,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创作了100座微缩碉楼。当司徒灼富作品为众多海内外游客带来另类的碉楼艺术享受时,不少外地导游由衷地说:“师傅为开平的碉楼与村落走向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记者问及这位朴实无华的民间艺术师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偏门”艺术行业作为终身职业时,他平静地说:“我只是为了完成母亲的愿望而已,不能因为贫穷而放弃艺术,我是在遵母教诲,母亲希望我在模型微缩行业闯出一番天地,我不能给母亲的面子抹黑,所以用心去做好这份工作。”(黄健能 梁培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