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6日上午,乐至县吴仲良中学,一位衣服洗得发白、满头银发的老人出现了。正在操场上体育课的孩子们一下子围过来,“吴爷爷!”“吴爷爷!”
10余年来,他坚持每年返乡两次。每次回乡,他都奔着学校而去,或追加资金,或赠送设备,或共商大计。
这位在乐至、资阳几乎妇孺皆知的老人,就是美籍华人吴仲良。从1986年至今的22年里,他捐赠了近2000万元用于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是四川省捐资助学金额最大、时间最长、建学校最多、影响最广的海外侨胞之一。被誉为“川籍海外同胞捐资助教的一面旗帜”。
大洋远隔两个红薯的家乡情
1921年秋,吴仲良出生于乐至县三星桥乡圣灯村。3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兄妹三人失去依靠,小小的吴仲良度过放牛娃的童年。
1933年,年仅12岁的吴仲良来到重庆,街头叫卖、饭馆跑堂、当学徒。此后,他独自一人辗转上海、南京、无锡、台北。
重庆轰炸时,吴仲良回到乐至。家里揭不开锅时,同样贫穷的邻居送给他两个红薯充饥。这两个红薯和家乡人的善良一直印在吴仲良的脑海中。
后来,吴仲良去了台北,先后与人合办饭店,颇具名气。1953年,吴仲良中断了与四川家人的联系,这一断就是26年。1968年,吴仲良奔向美国,依然经营饭店。
靠辛苦、诚信,吴仲良饭店生意很好。此后,他陆续拥有了四川、北京、成渝、重庆四个股东店和独资的川味有限公司,分布在纽约市的五条大街上。
转眼到了1979年10月,吴仲良回到阔别30年的祖国大陆,在重庆,分别30年的三兄妹终于团聚。
1982年9月,他再度回到祖国,这次,他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乡——乐至县三星桥乡圣灯村。走在田坎道上,吴仲良兴奋得像个孩子。
情系桑梓帮助家乡培养人才
吴仲良与教育结缘,是1986年,他第二次返乡。
这次回乡,吴仲良看到了令他心酸的一幕:在村小,孩子们赤脚踩在地上,坐在冰凉的石凳石桌前读书写字。“绝不能让家乡孩子重蹈旧路。”吴仲良当即找到县侨联,捐出5万元,修建圣灯村小学。
从此,这位老人执著地踏上了捐资助学路:捐出190多万元积蓄和养老金,与乐至县政府合作,修建了“三校一园一院”,即乐至县吴仲良中学、三星桥吴仲良初级中学、圣灯村小学、幼稚园和三星桥吴仲良敬老院。
1994年5月,为响应省侨办的“侨心工程”,他再为10所学校每所捐赠20万元,并配5万元作为奖励扶贫基金,在全国第一个树起了“侨心工程”的大旗。吴仲良说,“捐资建校不是目的,我希望帮助家乡培养人才。”
在吴仲良心里,每所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一名学生都是需要关爱和呵护的孩子。
特困生张安权初中升高中考了680分,但因为家庭的变故,欲辍学务农。吴仲良听说后,多方游说,学校免费收下了他。就读后,吴仲良又每月出资120元,并安排其勤工俭学改善生活。
关注孩子的同时,吴仲良没有忘记家乡的老人。他设立了“吴仲良福利基金”,保证每位老人每天至少有1元钱的菜钱,逢年过节时,老人们还能穿上新鞋新袜。
大爱流芳“爱心堂”延伸赤子之心
为帮助更多的穷孩子读书,帮助更多的老人安度晚年,他设立了吴仲良教育奖励基金和敬老基金。到今天,教育奖励基金已资助了贫困学生800多人次,累积金额14万元。
22年间,凭着节衣缩食,吴仲良资助了31所学校。而今,这些学校共招收中小学生61671人,其中高中招生8312人,已为本科输送2335人。而31所学校全部以他或他子孙的名字命名。
“留下名字,不是为了扬名,而是为了一份责任。”吴仲良说,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他的子孙们要代代相传。“爱国、爱校、爱师、爱生”,这条吴仲良为吴仲良中学题写的校训,更是他自己一生博爱的生动写照。
为褒奖吴仲良捐资兴学的功德,省有关部门和资阳市、乐至县人民政府专门为他修建“爱心堂”,收藏他个人创业、捐资助学等情况的资料,供世人参观学习。内江市政府授予吴仲良“内江市荣誉市民”,感谢他捐资兴学的义举。
从1998年至2004年的7年间,每年的国庆节,他都被邀请进京参加国庆典礼。(张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