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派传人新加坡献唱梅花大鼓 传统曲艺反响热烈

中国侨网6月11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鼎艺团引介中国梅花大鼓与苏州评弹获热烈反应,其举办的“鼓书弹词”音乐会加场回馈观众。
鼎艺团总经理黄德励受访时说,没有想到新加坡的反应如此热烈。他说,乐团本想介绍一些较罕见的民族民间音乐,其中苏州评弹或许大家较熟悉,但梅花大鼓应该相当陌生。而这次的尝试对乐团来说也相当于“换轨”,因为以往乐团都演奏比较新颖的室内乐团乐曲,但这次演奏的却是非常传统的戏曲及曲艺音乐。
音乐会上,鼎艺团邀请到中国浙江曲艺杂技总团三弦演奏家张凌平与琵琶演奏家唐蔚羽为本地观众呈献苏州评弹,看他们且弹且唱千古风流韵事。
此外,梅花大鼓花派大师花五宝传人杨云,也与天津市曲艺团首次来到新加坡演出,展现梅花大鼓的魅力。
深受梅花大鼓吸引而拜师学艺
杨云接受电话访问时说,梅花大鼓是板腔体乐式,往往是一板三眼,从慢板开始,渐渐转速,音乐表现力很强,变化大,适合抒情,节奏也很干脆。
1988年,杨云以28岁之龄正式向梅花大鼓大师花五宝(本名张淑筠)拜师。她谦称自己年轻时只是业余爱好者,深受梅花大鼓的音乐性吸引,通过朋友才成功拜师学艺。而如今她已经是梅花大鼓花派传人,一大名家。
杨云说,当年学习曲艺过程艰难,她跟着老师你一句我一句地学习,“花五宝老师的声音像洪钟一样,有自然的共鸣腔体,条件很好,很富感染力,我当时的感受很深刻,受益匪浅,唯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如今花五宝已经高龄94岁,嗓音依旧,精神饱满,功力日深,仍在传授梅花大鼓的技艺。杨云目前没有收徒,仍在工作之余到老师家里讨教,不断学习。
杨云说,梅花大鼓发源自北京,在天津发展开来,近年来借助网络媒体,中国各地人士对梅花大鼓也有不少认识,这次将是首度来到新加坡,心情非常振奋。
她将演唱传统梅花大鼓名段《王二姐思夫》,呈献最原汁原味的梅花大鼓乐曲。
展现中国南北两地重要曲种
梅花大鼓是清末民初流行于北京、天津两地的大鼓曲种,用北京语音演唱。花派起源于天津著名弦师卢成科对梅花大鼓的改革。他收了一批女弟子,艺名均以“花”开头,遂形成花派。
梅花大鼓有所谓“梅花有五瓣”,意味着歌手、鼓、三弦、四胡与琵琶五大成分。杨云说,乐器形成各自声部,每个声部都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缺一不可。
这次前来演出的包括天津市曲艺团的三弦演奏家岳长乐、四胡演奏家王立扬,与琵琶演奏家黑连仲。
杨云希望未来还有更多机会出国演出,让更多人接触到中国北方的曲艺。而这次在新加坡的演出与苏州评弹同台,展现的是中国南北两地的重要曲种。
除此之外,鼎艺团也将演奏中国戏曲与曲艺音乐。青年阮演奏家饶思铭将以柳琴独奏诠释京剧《智取威虎山》唱段里的 《打虎上山》。乐团也将演奏昆曲《牡丹亭》里的《姹紫嫣红》。
郑朝吉将担任音乐会指挥。(陈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