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学家《孔子传》中译本首次在大陆出版

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孔子传》中译本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白川静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一生研究汉学,建树颇多,在业内有重要的影响。白川静把孔子当作像接受神谕的苏格拉底一样的伟大圣者,这本《孔子传》为读者提供一个不同视角看孔子。他在后记中写道:“在我的书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放着一本《论语》和一本《圣经》。”但作者一反过去把孔子作为大圣简单描述的做法,力图从孔子的身世及一生言行中揭开事实真相,挖掘沉淀在意识层深处的东西,塑造了一个既非被伦理道德权威化了的绝对圣人式的孔子,也非对人的善意充满信赖的孔子,从历史的真实性来说,是一个更接近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孔子。
本书虽名为《孔子传》,实为一部“孔子评传”,在掌握和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抛弃前人撰述孔子传记的一贯思路,提出了鲜明的个人观点。
关于孔子的身世:作者认为《史记》等史书关于孔子世系的故事都是虚构出来的,孔子实际上就是一个无名巫女的儿子(巫女就是一个家庭里的最小的女儿,为祭祀而留在家中不允许出嫁),是个连父亲名字都不知道的私生子,在下层巫师社会里生活长大。
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一生都在做“梦”,总是梦见周公并与周公交谈。“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斯文是孔子认为理想的周乐文化传统,孔子认为,回复斯文,树立斯文的传统,是上天交给他的使命。孔子一心想实现“为东周”的理想,为此要开辟圣人之路。但他是一个革命者,而不是革命家,终究失败而去国流亡十四年。正因如此,政治上的失败促成了其思想上的伟大成功。孔子逐渐对政治上的成功不抱希望,转而意识到一种历史使命感。作者认为孔子师徒的亡命生涯,为其提供了一个深刻思索命运、天命、人性问题的机会,这一过程,就像与使徒们彷徨不定的拿撒勒人基督一样,可惜的是,西方产生了《圣经》,而孔子师徒的亡命过程却没有留下详细记录。
关于阳虎:作者把孔子与阳虎作为一对相互影响至深的对立关系来描述,认为阳虎正是孔子自身的一个倒影,孔子通过这个反面形象来深刻思考自己。与孔子一样,阳虎也是一个以师儒起家、为时政改革而奋起、广招门徒,向贵族政治挑战的人物。二者之间有着理不断的缘分,既是对手又同是反体制者,阳虎拥有极强的政治手段,而孔子却高举理想主义大旗。孔子流亡的原因正是应为阳虎专制,而此后十几年的流亡生活中也时时有阳虎这个精神幻影存在。是幻影,也是救星,正因为这个幻影的存在,孔子才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关于儒之源流:作者通过自己的解释来探求儒之源流,认为儒的源流既包含古典学的传统,还发源于遥远过去的传承。除了古典典籍之外,儒的源流与以原始信仰为核心的巫史之学密不可分,儒家正是从孔子所生活的巫祝社会产生的。构成孔子和儒家的核心的东西,被称为“仁”、“天命”、“德”。儒教包含了中国古代意识形态的一切,并在此之上创立,此后在两千多年里成为国家的传统,孔子的不朽之处,正是树立了这个传统。此外,作者还否定了郭沫若提出的孔子是奴隶解放运动的领导者的这一观点。
作者观点鲜明,语言生动,非常具有可读性和学术研究价值。该书最早于1991年2月在日本中央公论社出版后,影响很大,后于2003、2011年重版,研究孔子的许多传记和著作都曾引用该书内容,如史景迁夫人金安平所著《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即重点参考此书。该书一直未有中文译本,此次为首次在大陆翻译出版。
[书籍信息]
书名:孔子传
作者:【日】白川静 著;吴守钢 译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定价:30.00元
[作者简介]
白川静(1910-2006)
日本最著名的汉字、甲骨文研究家、汉文学家。日本立命馆大学名誉教授、文字文化研究所所长,被誉为日本的郭沫若,曾再三荣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功劳奖和文化勋章。一生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不仅满腹经纶,而且著作等身。著有《汉字:产生和背景》、《诗经:中国的古代歌谣》、《金文的世界:殷周社会史》、《甲骨文的世界:古代殷王朝的构造》、《中国的神话》、《汉字百话》、《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民俗》、《人名字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