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侨乡汕头东湖“怪”民居:“时间门”独一无二

2018年10月24日 14:34   来源:汕头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侨乡东湖“怪”民居 “时间门”独一无二

  陈斯楷

  时间匾额不“撞匾”

  潮州民居,匾额是门面,展现着主人的身份、品味、情怀,更代表着家族的地位。

  官宦人家的匾额,多书写其官衔,如少卿第、百里侯(知县)等;富户人家,喜题其捐来的封号,如大夫第、儒林第等;而普通人家,写的就是最常见的郡望堂号:陇西衍派(李氏)、铁山旧家(卓氏)、颍川世家(陈氏)……

  但在(汕头市)濠江区广澳街道的东湖社区,超过一半的传统民居大门匾额,却直接弹出了某个年份——建筑落成之年。

  这些“时间门”建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分成公元纪年(如1979)和天干地支纪年(如已未)两大流派,再衍生出各种表现形式:

  书写方式有阿拉伯数字、汉字、大小写拼音、英文双语版;

  字体有书法汉字、花式字母、艺术字数码等;

  装饰图案有传统册页、卷轴,也有巴洛克圆圈、曲线,甚至是现代艺术感的色块拼接。

  多元手法的排列组合造就了每座独一无二的时间门,绝无“撞匾”的可能。

  中国传统建筑之匾额,分为匾文和款识两部分,款识中的落款时间含有年份。东湖民居的匾额,年份的地位被提升到匾文,成为匾额的绝对主角,这种突破性改造显然受到番外影响:西方建筑习俗,完工之时应于建筑外雕刻或立碑标明建造年份。

  旅居越南、泰国的华侨李月德、李喜德兄弟1948年建成的“德庐”,由一只灰塑蝙蝠口中吐出的四根线条连接着“1948”,是东湖最早一处铭刻年份的民居,也是旧时东湖唯一一座真正的中西合璧洋楼。

  二十多年后,时间门建筑群落于此重现,继承了德庐的年份记号与装饰风格。

  据东湖村民杨育宏先生介绍,上世纪70年代,东湖大队集体鉴于社员住房困难,先后两次在老村周边划出一定的宅基地,按需分配,并统一规划了住房的样式为下山虎格局、水式厝角头、贝灰沙外墙。群众自由发挥了建筑的细节部分,设计出有乡土味的西洋植物山花、巴洛克窗饰、立面柱式塑造,以及时间匾额。这其中,最能代表本土特色的,莫过于一处“yi jiu qi jiu niang”,“年”字的拼音,发出了浓浓的濠江味。

  东湖被誉为“番客村”

  东湖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因村落地处盆地,又在达濠之东,故名。村北面古巷口一块南宋《路记》碑文显示,800多年前,东湖已有庄、陈等姓氏定居。

  明清年间,李、林、严、朱、许、洪、谢、卓、曾、邱、杨、蒋等姓氏陆续迁入东湖聚居,留下许多与姓氏有关的地名,如李厝埕、洪厝园、庄厝井、陈厝埠等。

  1860年,汕头开埠,外国汽轮进港。一些东湖人凭借海上作业所积累的丰富海洋知识,到外轮的小驳船、导航船上当水手。当时乡人称这类小艇为“玉仔”,驾驶小艇的水手俗称“篙玉”,篙为划船之意。也有一些人随船当船主的“四宰”。远洋航线多在香港中转,四宰,其实是粤语“侍者”的谐音。

  从同治年间开始,随船漂洋过海的东湖人,在对待华人态度较为友好容纳的泰国、越南等地落足谋生,渐渐扩散到东南亚、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1960年,汕头开埠一百年,一座海员华侨俱乐部在东湖动工,次年3月建成。建筑雕塑着轮船、铁锚、海鸥等海员标志物,扇形的阶梯像母亲张开的双手,拥抱海外游子归来。据东湖社区侨务资料,目前旅居海外的东湖乡亲有13000余人,侨眷2000人,归侨62人。这座古村落被誉为“海员之乡”与“番客村”。

  “顺琴仙厝”潮味浓郁

  东湖侨宅的代表,顺琴故居,乡人称为“顺琴仙厝”。顺琴正名洪作鸣,顺琴为其别号,乡人称为“顺琴仙”。“仙”由潮汕话的“先生”连读而成,是对德高望重的贤者(如教师、医生)的尊称。

  顺琴早年赴越南谋生,先在码头当搬运工,后到族人洪良棠(绰号“胆弟”)的“德兴行”帮工。因老实忠厚、勤谨有为受到重用,被提拔为胆弟的得力副手,管理西贡码头业务。

  清末民初,胆弟携资回乡,在东湖置下两座四点金、一座大夫第,其产业称为“洪厝内”。对于辅佐有功的顺琴,胆弟赠予起厝娶妻的资本。顺琴以胆弟所赠资本与自己的积蓄,1919在东湖后池建成一座侨宅,乡里称为“顺琴仙厝”。

  顺琴仙厝面池而建,四点金格局,前埕宽阔,配套书斋、佣人房、仓库。建筑工艺精美,金漆雕梁画栋,潮汕气息浓郁。厝中的彩绘壁画,从过番前“老母亲拉着儿子的辫子”的依依不舍,到异国创业的艰辛、衣锦还乡的喜悦,犹如故事连载。这其中,描绘了火轮、码头、洋楼等与主人经历息息相关的画面,更有一套潮汕传统民居中难得一见的洋人肖像组图。这些人物栩栩如生,或是阅读书刊,或是享用红酒,或是抽着烟斗陷入沉思,投射了一个东湖番客在20世纪初的生活小趣味。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