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深圳光明街道归侨故事:在改革开放中奔向光明

2018年12月04日 13:4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图为郑兴裕、罗焕荣、刘家伟、黄德文(从右至左)。   本报记者 严 瑜摄
图为郑兴裕、罗焕荣、刘家伟、黄德文(从右至左)。   本报记者 严 瑜摄

  原标题:本报记者实地探访深圳光明街道归侨故事——

  在改革开放中奔向光明(新时代·新侨乡)

  本报记者 严瑜 何欣禹

 

  笔直的柏油马路一尘不染。葱茏的树荫下,宽敞的人行道边,几位老人围坐一起,下棋聊天,悠游自在。目之所及,数栋几十层的豪华住宅楼已在不远处拔地而起。若是无人介绍,你大概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稻田横亘、圈舍林立的农场。

  眼前的光明街道位于广东深圳西北部,是曾经的光明华侨畜牧场所在地。40年前,这里安置了4540名越南归难侨。身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这座华侨农场与这群归侨,见证了变革、亲历了变革。而它的名字,似乎早已预示,只要敢于尝试、敢于拼闯,光明总与他们相伴。近日,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听在此生活多年的4名归侨讲述他们的光明故事。

  见证光明“前世今生”

  “刚到光明时,我们一家8口人挤在60平方米的瓦房里,用木板在房里隔出上下两层,我和几个兄弟就睡在上面一层。”40年前,8岁的郑兴裕跟着家人,从越南一路辗转回国,落户光明。如今,他是深圳市光明街道侨联主席,几个月前刚去北京参加了全国第十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1978年至1979年,大批越南华侨被迫回国,被安置在全国多个国营农场。其中,4000多人和郑兴裕一样,来到了当时的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

  “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这是郑兴裕记忆中,光明当年的模样。

  因为这群归侨的到来,1979年1月,“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更名为“广东省光明华侨畜牧场”。此后的十多年里,这些归侨种水稻、种荔枝、养鸡、养奶牛,为新生活努力打拼。

  老归侨罗焕荣,是这座华侨农场“前世今生”的见证者。今年81岁的他,在街坊眼里德高望重,被亲切地称呼为“罗太公”。

  1949年,12岁的罗焕荣被英国当局从马来西亚遣送回国,几经辗转,最终定居光明。“1958年6月24日”,他至今依然能够说出自己正式来到农场的日子。此后,在这里,他住过草房、种过甘蔗、当过工人,眼看着郑兴裕那一代“小归侨”长大成人……一晃,已是60年。

  “过去,这里人均月收入是19.18元,现在我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就有8000元,这还只是中上水平。”坐在自家宽敞整洁的客厅里,罗焕荣神情惬意。客厅四面的墙上,挂满了他的书法作品。最高处是一幅他写的名为《光明昔日》的长诗,其中两句是,“改革开放照光明,翻天覆地日日新”。

  走出罗家不远,就是光明街道的一条主干道。宽敞干净的道路两侧,两排欧式商铺错落有致。远处,高架桥正在修建。“过不了多久,深圳市区的地铁就要通到光明街道来了。”郑兴裕说。

  改革年代“化茧成蝶”

  红烧乳鸽、炖牛初乳、金银玉米——这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光明三宝”。据说,现在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来此,就为尝尝这“三宝”。

  看似家常的三道菜品,实际颇有“来头”。

  改革开放后不久,曾经半封闭生产的畜牧农场面临被取代的危机。地处深圳、靠近香港,让光明人在面临挑战时,很快创新思路,找到了机遇。

  通过招商引资,光明农场引进新西兰、丹麦等国的良种奶牛进行饲养,成立晨光乳业,将新鲜牛奶出口香港,一度占据了香港鲜牛奶市场份额的70%。此后,农场又以合资经营的形式,开办了现代化的养猪场、养鸽场、奶制品加工厂、肉食品加工厂等,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外向型综合性畜牧场。“光明三宝”正是光明农场转型发展的产物。

  “其他地方的华侨农场大多采用比较传统、单一的农业形式,而光明农场在分红形式、产业类型上都做了改革,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优势。”郑兴裕说。

  从最初的“广东省光明华侨畜牧场”,到后来的“深圳市光明华侨农场(集团)公司”、“深圳市光明集团有限公司”,光明的几次易名留下了时代变迁的印记。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光明人身上。

  “70后”越南归侨黄德文与郑兴裕年龄相仿,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年轻时,他曾在一家生产皮具的港资企业打工,学到了一门好手艺。

  2004年,时机成熟,黄德文决定,开设自己的工厂,从打工仔变成了老板。10多年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盖起了四层厂房,微信朋友圈里有了许多日本、美国、欧洲的客户,每年订单稳定在20多万件。

  “当年来光明,我只有6岁,最大的梦想就是今后能上大学,可是那会儿什么都没有,就带回两三件衣服。”说起自己,黄德文觉得只有未圆的“大学梦”留下了些许遗憾。不过如今,“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深圳大学读大四,学财经。”

  美好生活“遍地生花”

  “过去,归侨回来又想往外走;现在,归侨出去又想往回来。”说起光明的发展,刘家伟笑说,这一句话就足以概括了。

  这位高个子、脸上总挂着灿烂笑容的越南归侨曾在光明街道做过多年的侨务工作,算是郑兴裕的老领导。他直言,来到光明近40年,这里一直在变化,这些年的速度尤其快。“近两年,一些国外的亲戚来过光明后,都对我感慨,想不到这里的生活环境很多方面都比国外还好。”

  2007年,光明新区成立,光明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归侨们的幸福指数随之节节攀升。如今,茅草屋、土坯房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光明街道为解决归侨侨眷住房问题修建的同富裕安居房。在子女就学就业、同富裕分配、征地拆迁等方面,光明街道也不断为归侨侨眷谋取福利。

  发展中的光明,让归侨们找到了出路,看到了希望。

  目前,光明街道共有771家企业,其中13家企业各自累计产值均超亿元。2016年,华侨城在光明新区投资建设光明小镇项目,一个集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绿色小镇已初现雏形。

  更大的机遇出现在今年。9月,光明区揭牌成立,由此从功能区变为行政区。10月,光明街道揭牌成立,这块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深圳市光明区的中心地带。随着广深港高铁开通,在光明区设停靠站,从光明去香港仅需30分钟。

  “楼房雄起遍地花,科技发展业兴旺。”罗焕荣在自己的诗中这样描绘如今的光明。而在郑兴裕看来,这只是光明巨变的开始。“过5年再来,这里会大不一样。”夜幕下,望着远处灯光璀璨的高楼大厦,郑兴裕的眼中熠熠生光。

  “罗太公,如今生活这么好,你可一定要活到108岁哦!”“那是一定的!”围坐一起,聊起共同经历的40年,畅想未来充满光明的更多年,罗焕荣、郑兴裕、刘家伟、黄德文朗声大笑。

【责任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