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归国华侨史料丛书》:一部归侨史就是一部爱国史

2019年08月02日 09:3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归国华侨史料丛书》北京篇第三、四卷首发

  一部归侨史就是一部爱国史(侨界关注)

  杨 宁 李笑然

图:《归国华侨史料丛书》北京篇第三、四卷首发式(《归国华侨史料丛书》北京篇编委会)
图:《归国华侨史料丛书》北京篇第三、四卷首发式(《归国华侨史料丛书》北京篇编委会)

  归国华侨,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爱国群体,自辛亥革命至今,为中华民族奋斗超过百年,写就了一部伟大的归侨史。归侨史既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嘹亮凯歌,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精神缩影。

  时光荏苒,老一代归侨正走入历史,抢救其史料尤为迫切。7月26日,《归国华侨史料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北京篇第三、四卷举行首发式。该书通过讲述众多老归侨、老侨眷的亲身经历,生动反映了归侨侨眷献身祖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史实,谱写了一曲归国华侨的赤子壮歌。

  小个体见证大时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在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先达市,华侨都沉浸在热烈喜庆的氛围中,大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呼“从此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了”“我们再也不是海外孤儿了”……

  已至耄耋之年的归侨黄书海依然精神矍铄、目光炯炯,在他的讲述中,这一幕历史性的场面恍如昨日重现,那种激动、亢奋之情仿佛永远挥之不去。

  黄书海祖籍广东,出生于印尼先达市。1951年投身印尼华侨教育文化新闻事业,曾任当地华侨学校校长和华侨报社编辑记者。1954年调入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工作,参加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等重大外交活动。1963年调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主管印尼业务。1991年赴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担任一等秘书。

  据黄书海回忆,先达当时被称为“印尼的延安”。1942年初,日军攻占新加坡,郁达夫、巴人、胡愈之等革命知识分子流亡到苏门答腊岛,团结华侨青年组织了反法西斯同盟和华侨抗日协会,“我的几位老师参加了华侨抗日地下组织,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我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一名华侨青年到大使馆的一员,黄书海精神为之一振。“大使馆的墙外是印尼社会和华侨社会,墙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能够来到这里接受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有机会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融入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去,我备感幸运、倍加珍惜。”

  “我们这一代归国华侨,最感恩的一是新中国,二是共产党。”黄书海动情地说,“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提高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地位,也改变了许多像我一样的华侨青年的道路。上世纪50年代,我的许多同学纷纷回到祖国。新中国就像一块‘大磁铁’,把散落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华侨华人吸引回祖(籍)国的怀抱。”

  从第一卷开始,《丛书》辑录了百余位像黄书海一样的老归侨,忠实记录了他们与新中国风雨同行的一生。归侨,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永葆爱国的初心,他们作为时代洪流中的小个体,见证着大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小群体发挥大作用

  除了归侨的个体回忆,《丛书》还收录了许多群体性史料,如《新四军中的华侨兵》《亲历开国大典的一群华侨青年》《回忆41名印尼华侨小英雄光辉事迹》等。

  《丛书》第四卷《星火侨魂》,将1919年五四运动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对中国革命产生一定影响的已故归侨革命先驱人物,以一人一文的形式对传主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过的地方大多人迹罕至,饥饿、疾病、疲劳,常常使得红军指挥员的体力达到极限。对军情、民情、地形的不熟悉,敌人的一再围追堵截,让红军危机四伏。侦查工作充满危险,大部分时间或是行走在高山大川之中,或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潜伏,毒蛇猛兽随处可遇。”

  这是书中描绘的红军长征路上场景。作为万里长征队伍中的“华侨兵”,缅甸归侨苏静的重要任务就是为整个军团探路,他为中央红军绘制的路线图达数百张之多。别人走了一遍的长征路,苏静要先侦查走个来回,再跟着走一遍,实际走的距离是别人的3倍。

  长征队伍中的“华侨兵”,还有菲律宾归侨、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子芳,日本归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廖承志,新加坡归侨、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教导师三团政委庄田等人,他们与苏静一样,历经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阶段,以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前赴后继、不畏艰辛、任劳任怨,为祖国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丛书》按照传主本人与这一历史时期某一事件的关联,把其归纳为9大类,除了万里长征队伍中的“华侨兵”群像,还有归侨党建先驱与早期军事人物、归侨早期工运先驱与革命活动家、八一南昌起义中的“华侨兵”、南粤赤子农运先锋、琼崖苏区“华侨兵”、闽南红三团中“华侨兵”、八闽烽火“华侨兵”以及附录香港海员、工运领袖等8个部分,真实地记录了归国华侨的英雄事迹和革命一生。

  小故事凝聚大国魂

  《丛书》由北京市侨联及侨务社团和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编撰,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提供了部分归侨的原始资料。

  “1957年,我初中毕业后从印尼回到中国。因为父辈曾在侨务系统工作,所以我对侨界非常关注,这套丛书也与几位老归侨一起酝酿已久。”发起人之一、北京离退休侨务工作者联谊会前会长肖群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归侨在不同时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但他们的事迹却鲜为人知。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华侨华人的群体应该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有关他们的史料工作应该有人来做。”

  整理归侨史料、传承归侨精神极具历史和现实意义。《丛书》第四卷《星火侨魂》副主编、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理论政策研究部主任巫秋玉认为,中国归侨史是一部爱国的革命与奋斗史,编撰整理归侨史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史料参考价值,而且在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上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收集整理归侨史料汇编成册,是希望通过众多归侨侨眷的亲身经历,展示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事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继往开来,同心奋斗,传承和发扬华侨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巫秋玉表示。

  北京市侨联党组书记赵宏生在《丛书》首发式上指出,为侨撰史、为侨立传,不仅是为了纪念,更重要的是将老一代归侨的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代代相传。它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曲凯歌,每一篇都非常生动,不仅见事、见人,更见精神。

  近年来,各地侨务部门、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一直都很重视归侨史料的保护和抢救工作。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派研究人员前往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天津、湖北、山西、吉林等省区市采访近500位老归侨,出版了10本归侨采访录,为归国华侨铸就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