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梅州蕉岭县华侨农场成立60周年 县文联走访归侨代表

2020年08月17日 11:2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时代的经历者 变迁的见证者

  蕉岭县华侨农场成立60周年之际,县文联走访5位归侨代表

  时值蕉岭县华侨农场成立60周年,蕉岭县文联举办“世界长寿乡蕉岭——生物与大健康产业”征文比赛。期间,蕉岭县文联一行寻找一个个记录时代的见证者,深入到华侨农场归侨代表的家中,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他们眼中的蕉岭县华侨农场,记录他们的生活变迁。

  种了30多年茶的王阿姨

  当人大代表

  是责任和担当

  周六,接连下了两天大雨,突然转晴,我们县作协组织部分会员到华侨农场采风。目的很明确,就是为蕉岭县华侨农场成立60周年暨蕉岭县文联举办的“世界长寿乡蕉岭——生物与大健康产业”征文比赛撰稿。

  这一天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采访了5位归侨。我采访的这一位叫王丽莉女士,我们叫她王阿姨。

  我们到时,她早在大路旁等候了,握手寒暄后,邀请我们走进一座小洋楼。一进入小院落,我就被吸引住了:小庭院内栽种着各种植物,随性地生长着;有点规模的水池里养着几尾鱼和几只龟,喷泉洒在假山和小草上;水池旁布置有石桌石椅,院落收拾得干净整洁……太吻合我的“回归”理想了。

  正打量着,茶的清香扑鼻而来。王阿姨泡好一壶绿茶,招呼我们坐在水池边的阳伞下。茶农出身的王阿姨三句不离本行,刚坐下就端起茶杯,为我们介绍华侨农场的特产“蕉特绿茶”。她说她爱茶,种了30多年茶,茶树就像她的孩子,幼苗栽下去,看着茶苗一天天长大,心里不知道有多快乐。

  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们了解了她回国的大概经历:“当年东南亚排华,那时我10多岁,迷茫和痛苦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辛勤劳动所得的家业付之东流,一切归零,也不知道未来的家在哪里?说来心酸,我们称自己是难侨,是祖国把我们这些无家可归的游子接回来,给予最好的安置,并将这一块土地命名为‘华侨农场’。”

  当我们问及农场60年的变化时,出乎意料,我们听到的并不是慷慨激昂的点赞。王阿姨很平静地反问我们:“你看我现在生活过得怎么样?”没等我们回答,她说:“退休了,种花、养龟,跳舞……不是广场舞哦,是伦巴、爵士之类的。”看我们笑了,她继续说:“我70多岁了,老伴80多岁了,不是好日子,能这样享受生活吗?”我听出了她发自内心的自信和满足。“前几年大姐从马来西亚回来,看了我们住的小洋楼和周围的环境,好生羡慕。她告诉我那边的街道和房子还是老样子,听了大姐的话,我心里还有点得意呢。”说完,她自个儿笑了起来。

  如果不是工作人员介绍,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看来普通的阿姨,曾是两届省人大归侨代表。我们想多了解这方面的事情,王阿姨依然平静地说:“提过一些建议,后来都一一落实了。当代表不只是光荣的事,更是责任和担当,是国家对我们华侨的信任。”真是个谦逊实在的人。

  有一个小细节,让我看到了王阿姨的“真”。为了配合版面,要拍一张生活照,当我提出拍浇花的镜头时,她竟然说:“这不好,昨天才下了场大雨,这不真实,拍一张看花的照片吧。”联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虚伪做作,我有点汗颜。

  作为老侨务主任,王阿姨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侨务工作。我们说华侨农场的发展有您老人家的一份功劳,她听后不以为然:“我算什么,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特别是广大归侨努力的结果,更是政府关心和支持的结果。现在我们华侨农场正创建大健康产业园,将来一定会更好的。”她说得很肯定,而且说到“我们”时语气特别重,也特别亲切,充满了归属感和自豪感。

  接近中午12时了,我们告别了王阿姨,她却意犹未尽想邀我们去看 “舞厅”。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得让王阿姨失望了。

  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次的采访让我印象很深刻。我从这5位归侨身上,看到了他们内心自然流露的对祖国的爱和感恩,实实在在,没有任何仪式感。也因此在回程的车上我灵感突发,很快就完成了一首小诗:

  乌云张开大髦,天空肃穆,此刻

  我的内心明朗,和五个人交谈之后

  他们的笑容,充满阳光

  曾经,有风云叩问,何处是家

  他们的目光和孤雁的目光,一样,迷茫

  他们说他们曾叫难侨,这个名词

  有点寒冷

  五个人都说——

  是故乡的土地,温暖的

  呼唤:孩子,这就是家,是你我的家

  于是,树有了根,有了叶和花,有了果实

  果实是笑着的,饱满,成熟

  我听得出,他们感恩,像一汪泉水

  清澈,透亮,自然流淌

  不需要任何仪式

  曾志雄

  归侨老厂长苏志杰

  退伍后

  办厂创业报国

  5月23日中午,初夏的太阳还不是十分热辣,一路东风把我们送到了印尼归侨苏志杰的家。刚下车,就见老苏满脸笑容迎候在家门口。老苏虽是古稀之年,但身板硬朗,脸色红润,精神矍铄,挥手间把我们邀进了他温馨的家。

  言谈中给我的第一印象,老苏是一个重感情、有抱负、懂感恩的人。老苏和其他归侨一样,都有逃不脱的“排华”命运。他家的房子被烧毁,全家流离失所,漂泊在异国他乡。最艰难的时候是祖国把他全家接回来,安置到蕉岭华侨农场。现在老苏住着花园式别墅,他的日子幸福快乐。

  若说侨场养育了他,让他成长成才,那么当年入伍的部队“红一团”大熔炉,就磨炼了他的精神和体魄。从无根到有根,从遭受欺凌到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厚爱,老苏萌发了创业报国的决心。他在部队入了党,退伍回农场后,他要求自己:永葆军人风范,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第二个印象,老苏不轻言服输,对事业执着追求。采访中,当谈到近百名工人面临下岗的那段艰辛岁月时,只见他眼睛湿润了。老苏凭着军人的血性、凭着回报祖国的一腔热血,临危受命,顶住压力,为国家分忧解难,担负起濒临倒闭的塑料厂厂长的重任。沧桑岁月,老苏是如何带领工人披荆斩棘,改革创新,攀越坎坷历程的故事,这里就不说了。

  老苏拿出泛黄的珍贵文献资料和闪闪发光的牌匾、奖状、证书时,在场的人无不赞叹,那是他业绩的最有力佐证。真是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在他客厅墙上悬挂着朋友的赠诗:海外赤子归故里,志同道合结友谊,人才杰出创佳绩,报效祖国正其时。老苏激动地说:“今天,厂里的老搭档们能记住我,今生足矣!”

  第三个印象,他是侨场变迁和发展的创造者和见证者。老苏一家从1960年回到祖国怀抱,与侨场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60年,见证了侨场从贫穷落后到今天富庶美丽、平安祥和。期间,老苏有多次机会可以调往大都市工作,但他不离不弃,他说:“这里有养育我的土地,有情同手足、患难与共的好工友,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也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啊,侨场是他心灵和情感的归属地,他怎么会离开这片土地呢?

  第四个印象,老苏是一个性格开朗、多才多艺、热爱生活的人。随着采访深入,文艺兵出身的老苏展示了他的多才多艺。他熟练地拉起手风琴,老伴唱起清脆的女中音,为我们表演了《解放军进行曲》《白衣战士》等歌曲。从老苏夫妻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们看到了他们家幸福快乐的日子。

  丘文

  会做咖喱菜的汤叔叔

  喜欢玩,

  喜欢新奇的东西

  进入这位印尼归侨的客厅时,汤胜益正坐在矮凳上,在茶几前泡茶。热茶待客,是客家人讲究的礼数。

  虽然是预定的采访,但是天南地北的扯闲话是免不了的。没有预设,话题不知怎的就转到了咖喱菜。汤胜益说:“咖喱?我最拿手的就是做咖喱味道的菜肴。”他一边冲茶,一边自豪地说,眼眉间自信满满。

  咖喱味道的饭菜只听说过,现在从眼前这个不起眼的男人嘴里讲出来,倒引人好奇。汤胜益说:“咖喱风味的菜,现在会做的人不多了。这一带除了我,别人都不太会做。”说着,他提起某种他出售的咖喱风味食品,文友中一人恍然大悟地说:“就是那个什么?我吃过,是你做的吗?”说着拿出手机调出图片给他看,他看过后说是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印证到汤胜益身上,绝对正确。他的手艺,都是自学的。他学会后,觉得咖喱菜手艺不难,关键是食材难找。他说,经常有人通过他的朋友或熟人,预订一桌咖喱菜,到他家里相聚。而他的朋友老乡就更不用说了,时不时让他烹调咖喱菜解馋。

  听到这里,我对汤胜益暗暗起敬,眼前普通的他也焕发出了光彩。他穿一件蓝色的棉布衬衣,深色裤子,身材中等,浓眉大眼。他讲话时声音清脆,像有一根弦在伴奏,非常好听。声调与当地客家话无异,但细听还是有印尼归侨那种特有的腔调。

  汤胜益最得意的事,是研究出了一套制作蛋糕的模具。说到兴致处,他把我们引到他的蛋糕小作坊里。一座窄长的房子,长墙一边是2台大烘箱,对立的一边放着几套模具,每套花纹各不相同,非常漂亮。他介绍说,这些模具是经过反复实践订制的,烘烤出来的蛋糕金黄喷香,不会烧焦。我们问他每天出产多少?他说,他的客户都是熟客,有客户预订后才加工生产。我们当即索要他的微信,表示将来要购买他的产品。

  这期间有一个小插曲。我们参观他的小作坊时,他无意中说起他的母亲擅长绣花,有10多件作品被梅县地区(即今梅州市)收藏。于是汤胜益的爱人特意找出2幅婆婆的绣花作品,其中一幅是绣着鸳鸯图案的枕套,估计是母亲特意绣来祝福儿子媳妇白头偕老的礼物。作品非常精美,我们都说一定要好好珍藏。

  除了做咖喱菜、蛋糕,我们发现在他家客厅的角落木架上,摆放着一个无人机。汤胜益无比得意地说,这是第一代大疆无人机。当时购买的时候钱不够,由于太喜欢了,是借钱购买的。他说用无人机拍摄风景,就像自己驭风凌空,非常爽。我们惊叹之余,他又给了我们另一个惊喜:他还玩平衡车。天呐,平衡车,印象中那可是耍酷小青年的专利。随着他一指,我们看到在厨房门口就停摆着一辆平衡车。他说,他就喜欢玩,喜欢新奇的东西。

  结束访问离开汤胜益家后,我们的话题一直还在围绕着他。这是一个喜欢玩的人,他是印尼归侨,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生活一直很稳定,为他的兴趣广泛提供了保障。

  汤胜益今年50多岁了,是一个不断给生活增添味道的人。

  陈桂峰

  喜欢盆景的福龙叔

  住在花园式的

  小别墅里

  五月的南方,艳阳高照,还有种力透脊背的劲道,在野外多站一会儿,头顶和肩背有种烧灼感。在工作人员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归侨黄福龙大叔的家。

  福龙叔中等个子,肤色偏黑,宽宽的浓眉下边,闪动着一对精明、沉稳的眼睛。他说话的时候,很难判断出他是归国侨民,标准的客家话,声音洪亮有力。

  福龙叔早就在庭院门口迎接我们,他的院落不大,却干净、整洁、雅致。门口那棵龙眼树结满了果实,郁郁葱葱,像哨兵一样为主人守护家园。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院子里摆满了形状各异、充满生机的艺术盆景,我有点激动,难得遇到“同道中人”。

  初接触我就喜欢上他了,急于和他交流,趁大家还在观赏盆景,我们就聊起了共同爱好。正聊得热烈,福龙叔突然打住了话题,原来他发现只顾和我说话,还没有招呼大家就坐喝茶呢,他歉疚地连声说对不起。

  喝完茶,工作人员提议看一看整个村貌,福龙叔的房子正好在最高处。刚才是坐车上来的,我没有注意到这是一个由几十幢小别墅构成的村落。房子的外观都是一模一样的,除了衣架上晾晒的衣服颜色不一样以外,其他基本相同。

  我惊叹不已,原来全县最早实现新村改造的村子竟是这里。后来的言谈中才得知:他们村大部分的房子原来是比较破旧的,天晴还好,下雨天就有点麻烦了,屋顶漏雨,夜间还要起来寻找脸盆或水桶接水……

  福龙叔说:为了改善归侨居住条件,2008年,政府对归难侨危房进行了改造。从中央到地方财政拨款到户,每户都有同样的款项,专款建房,不足部分私人承担。当时上级建议我们侨新村42户归难侨民,进行统一立面、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的“三统一”旧房改造,重建一个新村,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福龙叔继续说:“当时村民都处于观望状态,心中有疑虑。身为村民小组长,我是第一个带头响应上级号召的。在我的带动下,陆陆续续有几户人家动土兴建了,最后大家统一了思想。“通过几年的奋战,侨新村终于落成了,一个充满异国情调、具有东南亚建筑风格的别墅群,在205国道和长深高速之间,拔地而起。

  如今的侨新村,是花园式的村落,环境变得更美了;太阳能路灯,夜间照亮全村,远处望去,如城市一般;公园里各项健身器材、各项体育配套设施齐备;宽阔、四通八达的村道,直接延伸到205国道和长深高速。

  谈到未来,福龙大叔信心满满,他兴奋地说:“如今,两个女儿本科毕业了,有了稳定的工作。我退休后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高兴时就进山寻找奇花异树做盆景,每天风雨无阻坚持步行万步以上,既强身健体,又可以提高艺术素养。”

  闲聊中得知,福龙叔今年62岁,2岁时他跟随父母一起回国,至今有60个年头了,他在侨新村当了几十年的生产队长(村民小组长)了。归侨们有了良好的居住环境,生活稳定,邻里间常来常往,和睦相处。福龙叔还说:作为小组长,邻居家有啥事,我都二话不说去帮忙。生活在侨新村,真的是很幸福。

  喜欢盆景的福龙叔,房前屋后存放大量艺术盆景,奇美挺秀,那婀娜多姿的青枝绿叶,让外人饱眼福、开眼界。

  我们还听福龙叔进述了一个有趣的事,他说他和爱人除身高略差一点点外,其他几乎都是一样的;体重一样、肤色一样、兴趣一样、工资待遇一样……

  大家都笑了,我们在笑声中辞别了黄福龙大叔。

  陈光兴

  战事翻译李开明

  帮公安破案的

  “幕后英雄”

  越南归侨李开明是我们此行采访的最后一个。采访前,听侨场工作人员介绍,李开明是河源、揭阳、梅州等地政法系统里出名的翻译。在我的印象中,翻译是一个不简单的职业,归侨李翻译肯定是一个见识极广、能说会道的人。

  见面后,让我有点意外。来到场部附近的住宅区,一个中等身材、两鬓斑白、穿着朴实、脸带微笑的中年人,把我们迎进他的家里,他就是李开明。他话不多,端坐在我们对面,脸上始终带着微笑,一副答记者问的模样。我觉得他是一个遇事沉稳、认真负责、不喜欢张扬的人。

  李开明音量不高,话语像山泉一样自然流露,诉说他那段伤心的岁月:“如果不服兵役,户籍就会被取消……”如晴天霹雳的消息,彻底打破了李开明留在越南生活的想法。为逃避被征兵和一些预想不到的困难和灾难,他们全家悄悄地回到了祖国,被安排在蕉岭华侨农场生活和工作。李翻译全家的日子,从此洒满雨露和阳光。

  22岁的李开明是一个敢于吃苦、热爱学习、追求进步的年轻小伙。回国后正逢国家征兵,一腔热血报效祖国的李开明,主动报名参军。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他作为部队翻译又返回越南,身份角色的戏剧性转换,使李开明内心有一丝掩饰不住和兴奋和自豪。他勉励自己一定要努力干好工作,报答祖国。

  在部队,他一边学习一边做好战事翻译。经过多年的锤炼和积累,他成了一个刚强、干练且有担当的年轻小伙。部队复员后,他考进了广东省华侨专业技术学校。部队的实战磨练,学校的系统学习,为他后来当翻译打下了坚实基础。

  良好的机遇始终属于那些有准备、有抱负的年轻人。当李开明端出毕业证书、政法部门翻译人员聘书给我们看时,他那平静的脸上非常兴奋,看得出他对自己事业的自豪和满足,也看得出他对越文翻译工作的自信和底气。他说,侨场就他一个专职翻译,自2003年起被福建厦门警方聘请协助办理涉越南人员案件起,便走出了他的翻译人生之路。这一干就是20年,协助审讯1000多名嫌疑人,被称为帮公安破案的“幕后英雄”。

  我问他翻译工作难不难?他回答说,遇到嫌疑人说方言、说暗语或一些专业术语,就有些复杂。必须弄懂并翻译准确,才能为办案服务。我又问他翻译工作苦不苦?他说很辛苦,不管白天黑夜随叫随到,有时饭都顾不上吃。突然他话锋一转:“虽然辛苦,但我喜欢这项工作,能协助办理案件,打击犯罪,是一件光荣、有意义事情!”从他真诚的目光里,我看到了他的为人处事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开明豁达、认真负责,有一种执着精神。

  我问及他的家庭生活时,他说,家里除了种茶外,也通过翻译工作增加家庭收入。真是一招鲜,吃遍天。他用自己的特殊才能回报社会,报恩祖国,创造财富,也把自己的生活点缀得更加精彩。

  我问他,有没有亲人在越南?他说有个姐姐还在越南,那边的生活条件仍然很差,姐姐每次回去都是我帮她买车票的。说这话时,他脸上又泛起一圈圈幸福的涟漪,久久没有散去!

  我想,这应该是李翻译为当年毅然回国,为人生的一次正确选择而感到欣慰吧!

  丘文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