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走进福建泉州华侨农场:南洋风情惹人醉

2020年09月30日 08:0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泉州华侨农场——

  南洋风情惹人醉(我的侨乡·我的家⑨)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泉州人素有“爱拼敢赢”的精神和闯荡天下的传统。目前泉州籍华侨华人有950多万,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25个设区市重点侨乡中位居第一。

  “河里青蛙从哪里来,是从那水田向河里游来;甜蜜爱情从哪里来,是从那眼睛里到心怀……”

  在泉州洛江区,每当夜幕降临,欢乐的印尼民歌《哎哟,妈妈》总在双阳华侨农场的巴厘风情园响起。居住在这里的印尼归侨穿着“巴蒂克”(注:印尼语,意为“蜡染花布”,印尼传统服饰),随音乐翩翩起舞。双阳华侨农场居民大多是印尼归侨及侨眷。数十年前,几百名来自巴厘岛的归侨来到了泉州安家落户。

  这样的华侨农场,在泉州有3个,安置有数千名归侨和侨眷。几十年来,这些农场一如既往地保留着南洋风情,时时洋溢着印尼乐曲,空气中弥漫着咖喱的香味。

  泉州的华侨村落、社区随处可寻。但像华侨农场这样有海外风情的聚居区,屈指可数。

  “南洋风情回来啦”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区里欢乐的南洋风情又回来啦!”谈起年初情形,南山社区居委会主任罗平感慨良多。从今年除夕以来,罗平就一直没有休息过。她和其他社区干部及志愿者一起忙前忙后,劝导居民少出门,做消毒杀菌工作,在广场发放口罩。

  待当地疫情由严峻转为缓和时,社区又开始忙着防疫复工两手抓。盖亭子、修道路、装修印尼美食街,一切工作忙碌而有序。“参与施工的工人健康信息要提前申报,每天上工前工人们都要接受体温测量……”讲到这里,罗平兴奋地介绍起社区的几大工程:

  年初还在建设的巴厘民俗文化园,现在已基本完工。园区内可以看到以茅草覆盖的乘凉亭,休憩观景区种有菠萝蜜、香蕉树、棕榈树、槟榔树等特色植物,内有运动场、舞台、巴厘文化长廊、花池。

  此外,同样主打印尼归侨文化的双阳华侨农场文化展示馆也在规划建设中,印尼美食街将于今年10月正式营业。这些都是双阳街道“党建幸福侨”项目的重要载体,在区、街道、社区三级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建设工作得以有序推进。

  “尝一口童年回忆”

  “沙嗲肉串、千层糕,走一单!”打开双阳华侨农场侨二代黄秀丽的朋友圈,记者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制作的印尼小吃。隔着屏幕,我们也能闻到这些美食的香味。

  今年1月,记者来到双阳华侨农场采访,黄秀丽现场为记者演示了印尼糕点的制作流程:“这个糕点印尼语叫‘马达哈利’,因为长得像蜂窝,中文名字叫‘蜂窝糕’。瞧,就是用手柄把蜂窝形的模具先伸进混合了淀粉、鸡蛋液的原料里,再把模具拎起来后放进热油里,一会儿糕点就成型了。像不像钓鱼?”

  当时正要过春节,所以黄秀丽忙得连轴转。“这几天太忙了,微信订单一个接一个,得做出好几百斤糕点。都是乡里乡亲的,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尤其对于印尼归侨一代来说,尝这一口小吃就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环顾黄秀丽家的客厅,茶几上、地上、架子上,早已被鸡蛋等原材料和做好的印尼风味糕点占据。

  当记者来到社区的蔡金基老人家时,他连忙准备咖啡招待我们。“看,这个雕塑是印尼的国鸟,叫爪哇鹰雕。这个是印尼藤编的篮子,透气防潮;这是印尼的糕点,香甜可口,快尝尝……”他家中的印尼元素,让人目不暇接。

  双阳华侨农场的归侨主要来自印尼巴厘岛,该农场所在的双阳街道南山社区因而得名“巴厘村”。而在距离双阳华侨农场20余公里的南安雪峰华侨农场,归侨回国前大多生活在印尼东爪哇省,“爪哇”二字对他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记者在雪峰华侨农场采访时,李新妹老人正在厨房准备午饭的食材,客厅播放着印尼音乐。老人见到记者很兴奋,用带印尼腔调的普通话和我们交流起来:“谢谢你们来关心我。我正在‘煮爪哇’(意思是煮饭),要不要尝一尝?”

  “来来来,我这儿有很多印尼香料,这个是南姜,印尼特色。这个是香茅,香不香?”跟随李新妹的脚步,记者在雪峰华侨农场的社区里转了转,发现处处种着印尼的作物,青柠、黄姜、菠萝蜜等。这些都是印尼菜所需的佐料。被作物包围的,是一栋栋大气敞亮的独栋别墅。

  “日子越来越红火”

  “我住的这栋别墅有三层,客厅大,房间多,住着很舒服。”李新妹老人感慨道,刚来到这里时,大家都住的是土木结构的瓦房。“闽南常下雨,所以那时候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屋内总潮湿,生活很不方便。”

  李新妹居住条件的改变,得益于前些年福建省启动的“侨居造福工程”。在各级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下,雪峰华侨农场的居民们有条件的自建别墅,条件困难的低价租住农场公寓。

  而在双阳华侨农场,富裕居民住别墅、普通居民住套房、贫困居民租公寓的多层次居住体系同样得到完善,归侨侨眷都“住有所居”。

  “生活有了保障,我们应该更多发挥余热,参与志愿活动,为公益事业作贡献。”精通印尼语的蔡金基,退休后经常参与农场和印尼方面的民间交流活动,多次当翻译。寒暑假,他会教社区的小朋友印尼语,引导他们学习和承传社区的独特文化。

  “虽然我们家的生活过得不错,但也有一些归侨遇到困难。我应该多帮助他们。”在雪峰华侨农场侨联主席张美忠家中,一张张表格列着不同归侨的困难、生病情况和申请的救助等事项,这些都是张美忠帮他们填写、申报的。

  如今在雪峰华侨农场,“老有所乐,幼有所学”。老人们经常到老年活动中心引吭高歌,或在广场上身穿印尼传统服饰跳广场舞,或到侨乡小学内的笼式足球场踢球。孩子们下课后,可以到课后学堂接受老师的免费辅导,到学校的菜园种蔬菜。而青壮年们也能因此放下后顾之忧,安心工作。

  “60年前,祖国接纳了颠沛流离的我们,让我们在农场安家;60年后,我们的日子正越来越红火。感谢我的祖国!”双阳华侨农场的林财峰老人动情地说。

【责任编辑:刘立琨】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