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伦敦中国城藏七大秘密:餐馆超市以前竟是文豪出没地

2018年07月18日 10:2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7月18日电 据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华闻派”报道,货车、推车来来往往,司机麻利地卸下一车车的货物往店里运。石板路上是咯吱咯吱的声响,店员和司机大声地交谈。

  早上10点的伦敦中国城拥挤而喧闹,充满了市井气。

  马萧手里拿着一堆打印的老照片,一边招呼华闻君靠边站,一边解释说:“中国城从中午12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是步行街,现在是这些超市和饭店进货的高峰时段。”

  马萧是伦敦“中国站”(China Exchange)的工作人员,也是“伦敦华埠遗产捍卫者”的一员。站在大大的牌坊和高挂的大红灯笼下,今天,她和这些老照片,将带领我们创越时空,探索中国城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街边的房子都没变,但这片街区已经非同往日。(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
街边的房子都没变,但这片街区已经非同往日。(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

  说起中国城,是在海外生活的留学生和华人最常碰面的地方,也是最有归属感的地方。虽然那个六角亭被拆掉了,但那些熟悉的中文招牌和香喷喷的饭菜,还是承载了我们无处安放的乡愁。

  伦敦中国城,位于威斯特敏斯特行政区的苏豪区(Soho)。我们获知的第一个秘密就是:世界上其他地区的Soho,都是在“学”这里。这里曾经是皇家狩猎场,“soho”是狩猎者发现兔子时互相交换信息的“秘语”。

  20世纪,这里是整个伦敦的文化圣地、曾经歌舞升平、声色犬马,这里曾是交际花和社会名流的聚会处,也是大文豪们的故居。

  这片土地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那些流传在中国城的“黑暗故事”,是真的吗?百年来,海外华人究竟经历过怎样的被歧视和被迫迁徙?

  这里有七个你不知道的伦敦中国城的秘密!

  秘密1:最早的中国城不在这

  19世纪中旬,随着中国海员和华裔劳工陆续抵达伦敦,第一个华人聚集的区域是在东伦敦的 Limehouse,那里是伦敦最早的华人社区。

  据统计,1914年的 Limehouse 共有30家华人运营的餐厅、洗衣房、商店等。

  第二次世界之后,纳粹德国对伦敦实施了猛烈的轰炸,整片土地全部被炸毁,现在的Limehouse 地区已经完全看不出中国城的痕迹。

 Limehouse中国城老照片 (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
Limehouse中国城老照片 (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

  那时候,大批华人开始迁入市中心的Soho区,选择这里只因为这里是当时租金最便宜的区域之一。

  真正推动中国城发展的,是二战后从远东回来的士兵。

  相较于英式料理,他们早已习惯了亚洲风味。在他们的常年光顾下,一间间中国餐厅和超市一夜之间开张,这就是中国城最初的模样。

  秘密2:第一个来英的中国人叫沈福宗

  第一个有史料记载,到访英国的中国人名叫沈福宗,他是南京人。

  1681年,他一路游历了荷兰、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当时的欧洲大陆都没见过亚洲面孔,于是他成了响当当的名人,分别与罗马教皇和法、英两国国王会见,并结识了当地社会名流。

  1685年,沈福宗受到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召见,两人在伦敦会面。乔治二世一直对神秘的东方很有兴趣,他还曾在乾隆80大寿时给乾隆写信贺寿,并发出希望通商的意愿。当时乾隆回信拒绝了他。

  第一次移民潮出现在19世纪,中国珠江三角洲发生洪灾,穷困潦倒的海员纷纷出国寻找出路,加上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的处境。

  当时,中国海员很受英国欢迎,据说原因是中国人吃得少。

  直到1901年,全英国有不到400个中国人。因为语言不通,所有人聚集在一起生活,而只有上海人“不合群”,自己聚在别处生活。

  当时的中国人中,只有2位女性。因此第一批中英混血也在那个时代慢慢出现。

  秘密3:中国城曾是“欧洲城”

  现在遍地中餐馆的中国城,曾经遍布欧洲美食。

  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前的修道院用地,演变成十七世纪后欧洲移民和多元文化的中心地带,在成为中国城之前,这里曾汇集了充满了欧洲的异域风情。

  1680年起,三批逃避路易十四迫害的法国移民陆续抵达这里。60年后,意大利人、德国人和逃离大屠杀的犹太人也逃来了这里。

  据历史学家Antony Robbins的研究报告,这里曾是英国食品和英国烹饪口味转变的中心。在华人社区到来之前,它曾经满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俄罗斯餐馆。

  第一家Pizza Express就在这,从1960年到现在还开着。是中国城唯一一家国外连锁餐饮餐厅。

  秘密4:这里曾是爵士乐、摇滚乐集结地

  在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夜店女王凯特·梅瑞克(Kate Meyrick)的著名酒吧“43号俱乐部”(43 Club),就在你可能常常出入的地方——中超“龙凤行”!

  马萧指给我看,在他们运货的小门里,就是曾经酒吧的入口。当年,无数社会名流、艺术家、交际花在此出入。

现在的中国超市(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的中国超市(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

  即使当时政府规定晚上10点后不能卖酒,但夜店女王梅瑞克才不管,依旧歌舞升平,夜夜笙歌。

  夜店女王梅瑞克生前充满了传奇,甚至影响了全世界夜店的潮流。她于1933年去世,葬礼那天,英国所有的夜店为她暗灯。

  同一时间,传奇爵士乐手朗尼·史葛(Ronnie Scott),也在爵禄街(Gerrard Street)39号地下室创立了他的第一间爵士乐俱乐部。

当年的爵士乐酒吧,现在是这家中餐厅(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
当年的爵士乐酒吧,现在是这家中餐厅(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

  他被誉为有着黑人灵魂的白人乐手,现在 Ronnie Scott’s Club Bar 搬到了Soho另一处地方,但这家酒吧早已成为爵士乐迷的圣地。

  百年来只有一位华人歌手登上过这里的舞台,就是莫文蔚。

  秘密5:这里曾是整个伦敦的文化圣地,大文豪聚居于此

  在爵禄街建成后的一百年里,这里为了伦敦最热闹的地方。

  浓烈的市井气息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了包括莫扎特、德莱顿和马克思在内的无数骚客文人和才子政客。

  马萧带我们漫步在中国城,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向上看”,这里到处是名人的足迹。

  大家都听过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厌倦了伦敦,他就厌倦了生活。”这句话的作者Samuel Johnson曾在这里,和朋友Joshua Reynolds开过一个文学俱乐部,地址就在现在新龙门超市。

  Johnson也是第一本现代英语词典的撰写者,这一举动帮助了英语发展成为国际通用语言。Reynolds是RA(英国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的第一任主席,可以想象曾经这里充满了思想的碰撞。

  许多文人在一楼写作,当时诗人是个很有名望的职业,国王会给每人200英镑/年的津贴。

  再走过一条路,马萧指着一家粤菜店,告诉我们恩格斯曾经住在楼上。他常常跟住在不远的马克思去大英图书馆,《共产党宣言》也由此诞生。

  这里成为了文人墨客喜欢聚集聊天的区域,在故事的讲解和老照片的对比下,仿佛走进了伍迪·艾伦电影里。

  在那个年代,以中国城爵禄街为中心的Soho可以说是整个伦敦的文化圣地。

  秘密6:中国城是欧洲人设计的

  从60年代起,这里已经成为华人主要聚居地。

  成千上万的华人从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移民到伦敦,其中不少都从事与餐饮相关的行业。由餐饮业的兴旺,带动其他商业也越来越多。

  中国城的商业化似乎势在必行。

正对牌坊的两座石狮子(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
正对牌坊的两座石狮子(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

  最早是旧金山的中国城使用了这个完整的概念,他们希望借助异域文化,吸引外国人参观游览从而巩固中国城在海外城市的地位,因此他们需要一个全方位的包装。

  伦敦也慢慢的,从华人社区,有了“城”的概念。

  而请来包装中国城的,是个欧洲设计师,可以说,现在中国城,其实是一个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城。

  牌坊、银杏树、石狮子,成为了每个中国城的“标配”。

  你仔细看会发现,中国城的牌坊使用的是金属材料,而在中国则是木质。银杏这样中国特有的生物活化石,也“被种植”在了这里,加上英国政府特批的红色灯柱。

  慢慢的,这里成为了现在你所看到的中国城。

  1985年,对于伦敦唐人街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和庆祝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伦敦唐人街正式获得英国政府的认可,并且已故英国王妃戴安娜曾来这里访问。

  秘密7:对华人的刻板印象起源中国城

  在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英国曾发动对华战争,迫使中国打开港口,并占领了香港。

  陆续到来的中国海员从广东和上海的港口过来,聚集在Limehouse的港口,当时的那里以赌博、鸦片馆和黑暗交易出名。

  英国推理小说家萨克斯·罗斯以老中国城为灵感创作了一本小说,里面的人物号称历史上最邪恶的角色,非常奸诈、阴险。

  在当时,英国人丑化中国人的行为数不胜数。

  比如关于中国的戏剧和电影中,让英国男人饰演中国妇女,化着丑陋的妆,梳着奇怪的发型。而清朝服装也用来塑造邪恶而阴险的反派角色。

  从第一批海员,到公派留学生,从刚开始是社会底层的组合,到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和生意人走出国门,每一个海外的中国人都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外国人的刻板印象。

中国城和Soho的夜景(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
中国城和Soho的夜景(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

  不得不感叹历史变迁的伟大力量,那时候的人们谁也没想到,今天的这里如此的繁华,海外华人也变得越来越多,并且团结地对抗着许多偏见和误解。

  现在,每天都有很多外国人在中国城的牌坊下拍照,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兴趣。

  最后,在漫步游的尾声,马萧带了我们来到了精心甄选的中餐厅,在享受色香味俱全的中餐时,她告诉我们,“保护中国城遗产”的项目共有11个志愿者参与。

  他们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年龄段,有意大利人、匈牙利人、英国人、老华侨和新一代留学生,大家都想用自己的热情、时间,把这些有趣的故事分享给别人。

  她说:“让我很触动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古老的城市——伦敦,每天在这里穿行,很多事情我们都觉得理所应当。可是当你真正的抬头向上看这些古老的建筑,你会发现他们背后有许多生动地故事,每个建筑的造型都不一样,我会好奇在那个建筑曾经住过谁,他又认识谁,他的邻居是谁?”

  “了解完这些故事后,我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提醒自己‘向上看'。”她说。

【责任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