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报消息:美国华裔歌手史逸欣才华洋溢,备受好评,但可能知道孔庆翔的人比知道她的人多,为什么?就像艺术电影一样,史逸欣的唱片受到死忠歌迷喜爱,但仍未打入大众市场,在收音机更难听到。她有个不利因素:不爱打扮。
据北美世界日报报道,史逸欣虽然一张东方面孔,唱的却是白人拿手的歌曲,使她带给听友新奇感。但她喜欢素净着一张脸,也没有任何发型,使唱片经纪人哇哇叫。不过她灌前两张唱片时不肯妥协,直到第三张唱片才“改头换面”。可叹的是,史逸欣的浓妆新造型居然惹火了一些老歌迷,批评她“出卖自己”,对此她颇为无奈。
但史逸欣打动听友的是她的歌,而不是她的脸蛋。很多人在NPR听到她的歌后大为感动,到处打听哪里可以买到她的唱片。
一名男子心情不好,女友要他听史逸欣的歌,结果他听了《塔》,竟哭得泪流满面,说她的歌太感人了。斯坦福大学一名越裔女生的男友有过动症,但她说只要放史逸欣的歌给他听,他马上“安静”。
史逸欣的每首歌都是自己创作。不但曲好,词也棒,支支像在讲故事。唯一例外是第二张专辑“温馨陌生人”“暗藏”了一支《绿岛小夜曲》是“口水歌”。《绿岛小夜曲》是史逸欣小时的“摇篮曲”。她全程用钢琴伴奏,普通话字正腔圆,居然韵味独到,很多华人听了掉眼泪。
史逸欣前两张唱片都各卖两万多张,当然比不上超级巨星。这几年来她不时替较有名气的歌星暖场,自己的个唱则选择小型场地,不管是餐厅、歌厅、舞厅、夜店、酒吧、戏院、社区中心、旅社、书店、服装店、画廊、唱片行、购物中心,天涯海角都单刀赴会。
史逸欣全美到处赶场,披星戴月,相当辛苦,曾开车累到必须大声骂脏话让自己不要睡着,但这是她自己选择的不归路。妈妈也从反对变成全力支持,女儿在加州演唱时还会帮忙卖票哩!
维也纳·邓(Vienna Teng)是史逸欣的艺名。多数歌迷对她的真名很陌生,但维也纳·邓却“如雷贯耳”。
史逸欣有“华裔诺拉·琼斯(Norah Jones)”的美誉,是孔庆翔(William Hung)的对比。她甜美的嗓音征服每个族裔,虽没有大红大紫,但有不少死忠歌迷。
史逸欣在萨拉度加(Saratoga)长大,父母都来自中国台湾,在硅谷高科技界工作。史逸欣是长女,天生音乐细胞。快满5岁时妈妈问她要不要学钢琴,她欣然点头。
但满脑创意的史逸欣并不以抄五线谱为满足。她从小就爱幻想各种故事,然后把故事化为歌曲。维也纳·邓也是她想出来的“角色”,她把演唱视为扮演维也纳·邓。取名“维也纳”是因为那是莫扎特的故乡,至于“邓”是否出于邓丽君(Teresa Teng)则不得而知。
像很多华裔家长一样,史逸欣的父母并不把唱歌看成“正当职业”,史逸欣起先也没打算以此为生。她因为很喜欢她的小儿科医师,因此立志悬壸济世。在进入斯坦福大学后,她选择了医学院预科。
史逸欣一面读书,一面追寻音乐。她常在学生宿舍交谊厅自弹自唱,自我陶醉一番。但往往抬头一看,不知道什么时候旁边已围满了学生,大家都被她的才华震慑。
史逸欣在校内名气不胫而走,后来改成到学生餐厅演唱。很多学生开始向她“点歌”,还频频追问何时“出唱片”和“开演唱会”?她开始感到可以考虑唱歌这条路。
一天晚上,史逸欣睡不着,不知那来的勇气,她冲进父母卧房,向他们宣告:“我要做音乐,这是我的志向。”
史逸欣后来真的放弃医师梦,却转到计算机系。因为她认为学计算机很有挑战,但不致忙到没时间搞音乐。她就这样边读书、边写歌撑到毕业。
为了兼顾音乐,史逸欣毕业后找工作故意挑选“大公司”,希望下班能有自己的时间。奇特的是,她向思科(Cisco)求职时,老实告诉主考官她热爱音乐,工作之外还会有“副业”,对方居然答应“全力配合”。就这样,史逸欣白天是计算机软件工程师,晚上则到“卖场”驻唱,倒也相安无事。
史逸欣在这段期间创做了她的成名曲《塔》(The Tower),被一家唱片公司老板听到,惊为天人,要和她签约。结果搞到她白天经常有人打电话外找,无法安心工作,终于提出辞呈,结束两年“上班族”生涯。
史逸欣的处女作专辑“梦醒时刻”(Waking Hour)于2002年12月问世,引起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plic Radio,NPR)重视,给她做专访。其中一名听友成为她事业的转折点。
这个重要听友就是CBS脱口秀主持人大卫·赖特曼(David Letterman),他听了“梦醒时刻”大为激赏,邀请史逸欣上节目。史逸欣好几天强自镇静,当晚弹唱《地心吸引力》(Gravity)造成轰动,一鸣惊人。赖特曼向观众大力推荐“梦醒时刻”,表示:“我听完整张唱片,没有一首烂歌。”
史逸欣之后陆续接受其它电视节目访问,CNN说她是“明日之星”。第二张专辑“温馨陌生人”(Warm Strangers)于2004年2月发行,第三张专辑“闹中取梦”(Dreaming Through Noise)7月上市,但已换了唱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