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您的位置:首页华人社区华人精英

国际著名发育生物学家牛满江:生命奥秘的探索者

2007年11月13日 09:08 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消息:据美国《侨报》综合报道, “周恩来走了,邓小平也走了,现在我还在,我对得起两位走了的人!”2006年,已94岁高龄的国际著名发育生物学家、美国坦普尔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台湾中研院院士牛满江教授,仍孜孜以求地进行着科学研究,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寻求第三种食品作为主粮。

  如今,牛满江教授虽然走了,但他创立的外基因学说,已经为人工培育新物种开辟了新思路。

  来自山野 名满天下

  牛满江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定于北京时间11月16日上午10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北京《财经》杂志报道,牛满江1912年10月31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府博野县东程召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他自幼好学上进,读书很刻苦,青年时期求学保定同仁中学,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36年毕业留校担任助教。1943年与张葆英女士结婚,生有二女。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卢沟桥事件占领北平,牛满江化装逃出,经天津、青岛、济南到达南京,由南京的北大办事处派去长沙,参加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合的临时大学。

  他在长沙仅呆了6个月,又因日军进攻九江,临时大学再南迁昆明,并改名为“西南联大”,而被派往昆明筹建理学院校舍。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中美关系密切起来,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未来有了信心,打算派人出国留学。于是,牛满江作为北大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于1944年远涉重洋,来美深造。

  在世界闻名的斯坦福大学,牛满江用两年时间就攻下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斯坦福大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后改名为洛克菲勒大学)和坦普尔大学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

  鉴于牛满江的科学研究成就,坦普尔大学授予他终身教授荣誉。

  创立外基因学说

  说牛满江是“生命奥秘的探索者”,真是一点不假。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是生物科学的历史性突破。此后施培曼及曼尔德提出背唇(后被命名为“施培曼中心”)诱导第二个体的形成,轰动了生物学界。促使第二个体形成的是施培曼中心的什么物质呢?各国科学家争相讨论。直到1953年,牛满江以原创性的实验结果提出,mRNA是该中心发挥功能的物质,到1960年证明了mRNA具有特殊功能。

  牛满江的科研自1950年到2000年,第一个重要发现是mRNA是施培曼中心功能的物质(分化因子)。

  为证明mRNA是卵发育的因子,首先证明卵中有器官形成的mRNA,牛满江的研究生博士后在1960年代解答了这个问题,接着他又证明卵内mRNA与外源器官mRNA具有同样外基因功能,同时为生命科学解答了一个问题,外基因(mRNA)是卵发育的模版。

  无疑,牛满江的外基因学说开创了人工培育新物种的新思路,是人类在生物遗传工程方面的一大突破。

  牛满江因此获得了“利利学术”奖及“古根海姆”奖,他的名字被收入美国科学名人录及世界名人录,他还于1970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的智慧仍在延伸

  提到“基因”,许多人耳熟能详,然而牛满江的外基因学说虽然创立在20世纪90年代,真正明白其内涵的人却可能依然甚少。

  关于外基因学说的应用价值,牛满江曾给出了这样的想像:棉花、蚕丝、蜘蛛丝,都是丝,可是这三种丝的强度不一样,蜘蛛丝最强,是最好的钢铁的50倍,蚕丝次之,棉花丝最弱。可吐丝是由一个外基因管制,是由一个外基因合成丝的蛋白。假设把蜘蛛丝的蛋白放入蚕里,或者放入棉花里,棉花丝的强度将增加很多倍。效用是不可估量的。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牛满江曾经自己出资5000元人民币,请人帮助他收集蜘蛛,但没有如愿。

  此外,牛满江还认为,他的理论可以应用于医疗。如患糖尿病的原因是胰脏里有一种细胞,不知道为什么死去,若有人出钱,把血液里的细胞搜集起来,用外基因加以处理,培养它,使细胞产生胰岛素,再把细胞放回患者身体,便可以克服病情,也不会有排斥现象。

  牛满江的这个设想目前仍是一个科学幻想或科学难题,尚未有实际突破。

  牛满江致力于用外基因改善生物品种,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即营养丰富且口感好的“大豆玉米”。

  为实现这一目标,2006年,已经94岁高龄的牛满江仍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忙碌。

  他说:“周恩来走了,邓小平也走了,现在我还在,我对得起两位走了的人!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曾经与我谈到:‘我们科委正在研究国家的粮食问题。未来的中国要解决16亿人的吃饭,那时可能不够吃了,是否可以找第三种食品作为主粮?’在我记忆中,玉米是难以下咽的粗粮,营养价值远远低于大豆,所以,我要把大豆的营养注入玉米,培育出营养丰富的大豆玉米品种,还要改良玉米的口感。我这十几年一直在做这件事,现在已有14代了。”

  据了解,从1994年、1995年开始,牛满江亲自指导做实验,目前,他已成功把大豆产生的蛋白外基因转入到玉米里。

  他的技术,即在玉米里产生大豆蛋白的技术有一项已获得国际专利。他还有另两项技术,把干扰素或中药等物质注入玉米的技术,正在申请中国和美国专利。

  据悉,牛满江的专利目前尚没有人购买,因而产业化生产出理想的玉米还有待时日。

  绵绵不了华夏情

  虽然长期身居海外,牛满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依然不改。

  1972年,中美签署上海公报以后,牛满江携夫人赴华省亲。

  1973年,时任中国总理的周恩来接见牛满江,成为继乒乓外交之后,中国领导人打出的促进中美学术交流的王牌。

  此后,牛满江每年赴华,在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牛满江实验室工作8个月。为实现自己对中国几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会见时的承诺,他每天在实验室工作8小时以上,周六、周日也不休息。

  在华工作期间,牛满江和中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共同研究的动物胚胎移植获得成功,填补了世界空白。

  1978年,牛满江打破禁令,接收了中科院派往美国的访问学者。他积极帮助中科院筹建“发育生物学研究所”(IDB),为其争取洛氏基金及联合国的资助。

  1980年7月25日,IDB奠基建所,他受中科院聘请担任了IDB科学顾问,此外,牛满江还担任了中国30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名誉教授、顾问。

  除进行科研、讲学外,牛满江还向中国引进先进试验技术,赠送一些仪器、试剂等。

  他在美国团结美籍华人学者,宣传中国建设成就,号召美籍华人为中国经济出力。他还关心中国留美学生,帮助留美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为中国留美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条件。

  晚年,在他的主持下,以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宗旨的“牛满江基金会” 也在北京成立。借助于中外有识之士的支持和捐赠,基金会已经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关报道
   · 架起中美科技合作桥梁 著名美籍学者牛满江逝世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