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3日,是马来西亚华人公会(马华)创党人暨第一任总会长敦陈祯禄逝世47周年的忌日。
在敦陈的公祭仪式上,马华现任总会长黄家定提起了陈祯禄的马来西亚国民精神,他说,“陈祯禄主张的马来西亚国民精神,并非狭窄的零和思想,反而追求以开放的胸襟和前瞻性视野去处理各族的问题。”
敦陈在1960年与世长辞,当时马来西亚这个国家还未成立,当然不会有所谓的“马来西亚国民精神”;但敦陈曾说,“凡认定马来亚为他们祖国和效忠对象的人们,必须培养一种新的马来亚意识”。
所谓的“马来亚意识”,正是马来西亚国民精神的雏形。
除了“开国元勋”、“华人政治先驱”、“成功商人”、“饱读诗书的学者”等美誉之外,敦陈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当属其马来亚意识,亦即现今呼为马来西亚国民精神者。
我想,敦陈的马来西亚国民精神才是当下最需要提起并予以重视的。
敦陈强烈的马来亚本土意识爱国思想,与其家世背景有莫大关系。敦陈家族自祖上陈夏观便开始定居于马来亚,到了敦陈已属第五代子孙;在马来亚落户扎根逾百年,敦陈一家自然对这片土地深植了浓厚感情。
敦陈在成年后,从教育界跨足到商界,再到政治、社会服务领域,与马来亚土地上的每个民族来往、结交、共事。可以说,敦陈的马来亚意识,绝对不是偶然的领悟,更不是什么政治口号,而是一种来自生活的体验、一种对未来的愿景。
即便敦陈后来创立了马华公会这个以代表华人为宗旨的种族性政党,当时他还是特别声明:“马华公会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要和巫族及其他民族合作,协助发展马来亚成为一个国家,一种国民和一个政府。”并强调:“马华公会的斗争,不是只为华人,而是为一切马来亚人。这是我们的座右铭。”
总结起来,敦陈的马来亚意识之中心思想,乃“一个国家,一种国民和一个政府”,而其具体的实践方式,就是在政治领域及治国施政上,“和巫族及其他民族合作”;这就有了马华后来与巫统的结盟。
必须说明的是,敦陈并非一开始便选择了巫统为伙伴的。巫统第一任主席拿督翁因所主张的使巫统成为非种族性政党,受到党员及马来社会的抗拒,于1951年脱离巫统另组“马来亚独立党”。敦陈原本有意支持的,就是拿督翁的这个多元种族政党。
基于两个原因,敦陈后来转而支持由东姑阿都拉曼领导的巫统:一、拿督翁开始对华人做出不友善的指责;二、独立党无法获得广泛的马来人支持。
第二个原因尤其是关键因素。因为如果拿督翁的党没有巫裔的民意基础,那么敦陈或马华公会欲通过“和巫族及其他民族合作”,以追求建立“一个国家,一种国民和一个政府”的马来亚意识的目标,便不可能达致。
当时敦陈的唯一选择,便是拥有绝大多数马来人支持、在政治理念上相对于泛马来亚伊斯兰政党(回教党)又比较能够为马华所接受的巫统,作为其政治伙伴,以至乎后来争取国家独立的战友。(来源:马来西亚《南洋商报》,作者:文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