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黄克锵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秉承了世界人民“随地吐痰”的陋习,并将其发扬光大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国粹”。
“随地吐痰”对社会、对坊众的危害性究竟有多大?是否严重影响市容?对于大战刚刚结束、饱受战乱之苦、颠沛流离的人们来说,当务之急是解决温饱问题。养家糊口是五、六十年代香港同胞最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果连填饱肚子这一单纯的生活理想都无暇自顾,哪里还有时间去理会或研究“随地吐痰”这一问题。所以在当年的香港,“随地吐痰”或其他与温饱无关的问题,对香港同胞来说,是司空见惯,视而不见,不需要研讨的问题。大家要考虑的是不要不小心被哪一个人吐的痰飞射在自己身上而已。
可能是深受武侠小说中武术招式的荼毒,香港市民取了几个颇有武林味道的称谓替代“吐痰”的说法,譬如,“放飞剑”、“放飞镖”、“放暗器”等。而躲避“飞痰”则需要“闪避步法”,皆因不少香港市民经常为了躲避毫无预兆、迎面而来的一口痰,习惯性地东闪西躲,上跳下蹲,活象一套上乘武功的闪避大法,甚至连失传已久的铁板桥也会偶尔出现。如果有人无法避开“飞痰”,双方之间先口角后动手打架的混乱场面就会在街头出现。
当年港英政府为了保障英国的殖民利益,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光顾富有“购物天堂”和“东方之珠”之美誉的香港,继续保持获得转口的利益,重点取缔“随地吐痰”这个不文明的行为。与此同时,在传播病毒,危害坊众的卫生教育方面,大力展开广泛的宣传。香港政府在解决交通安全问题的同时,展开行动严禁“随地吐痰”的活动。
如果只局限于口头上号召民众不“随地吐痰”,是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与交通安全宣传一样,要求市民讲究卫生,香港政府也出台了宣传口号:“随地吐痰乞人憎(乞人憎就是令人憎恶的意思),罚款二千有可能,传播肺痨由此起,卫生规则要遵行”,并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学校等多方面的宣传。在简单深刻、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广告词中,明显提出市民“随地吐痰”若被警察发现则必须接受罚款二千港币的处罚。
以当时月收入三、五百的香港市民来说,一口痰二千港币的处罚属于用重典的范畴。没多久,“随地吐痰”在香港几乎绝迹。
时至今日,“随地吐痰”在海外华人社区和国内不少城市都还普遍存在。海外因华裔移民“随地吐痰”的陋习被其他族裔耻笑,进而演变成歧视的事件不胜枚举。置身海外,华裔移民的一举一动皆倍受其他族裔的关注,也常常因某一在我们中国人眼中看来无伤大雅、无阻轻重、不足挂齿的小毛病,到了其他族裔眼中往往却成了无法容忍、不可饶恕、至关重要的大事件,在缺乏沟通情况下,或者在某些带着种族主义偏见的人士的煽动和蛊惑之下,小事件极易被扩大化,最终演变成排华潮。希望海外华人能够洁身自爱,彻底摒弃影响海内外中国人形象的不良陋习,不仅要遵纪守法,还有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有公德心、有责任心的良好市民。
目前,国内“随地吐痰”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尽管各级政府一直不断强调和大力宣传“随地吐痰”的危害性,但还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方面有全民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出台的罚款金额过低。中国政府不妨参考当年香港在严禁“随地吐痰”的方法,加大罚款金额。当年香港的罚款金额是一般民众月工资的5-6倍,可能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根除“随地吐痰”的陋习。
(作者系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执行主席、美国林则徐基金会主席、全美餐馆反暴力联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