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天福宫2月25日首次在农历正月初八至初九通宵开放,除方便公众上香祈福,也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农历正月初九天公诞对福建人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拜天公是福建人在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也有人把它称为“过小年”。负责天福宫维修及管理的颜全镇(56岁)受访时说,一些住在组屋或共管式公寓的人们可能不太方便在家中拜天公。另外,也有一些年轻人询问天福宫是否开放,因此负责管理天福宫的福建会馆决定从今年起在这天彻夜开放庙宇。
颜全镇说:“非常正统的拜天公方式是在家中拜完后,再到庙里来拜。”
天福宫平时的开放时间是从上午7时30分到傍晚5时30分,25日上午7时30分开放后就没有关闭,一直开放至26日傍晚5时30分。
福建会馆理事成员及会员25日晚相约到天福宫上香后,也赶在11时(子时,是初九的开始)前回家拜天公,庆祝和平安定日子的到来。
理事林绪安(69岁)认为,拜天公能体现家庭团结,希望子孙延续这个传统。他25日晚携着一家三代,趁着天福宫首次在初八晚开放,到庙里上香祈福。
拜天公时,除了一对连根带叶的甘蔗,许多人也会准备整只烧猪、鸡鸭鱼虾及水果作为祭祀。
据了解,现在也有不少人以素食取代荤食供品。商人陈笃汉(62岁)说,他自十多年前就以红枣、冬粉、桂圆肉、香菇等素食、水果及甘蔗来拜天公,“近年来比较流行拜素的,准备工作没那么多,不会像以前那样需要从早忙到晚。”
他也注意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到庙里祭拜,省去在家中准备的麻烦。“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要怎么拜,他们只知道这是个重要的大日子,需要拜一拜。而去庙里拜会比较方便。”(钟可苹)
“拜天公”的由来:
天公诞为什么对福建人这么深具意义呢?它又是怎样来的呢?
这和中国明清两代倭寇为患的历史有密切关系。明朝以来(大约公元1500年后),日本浪人不断侵犯中国沿海各省,当时中国人称这些日本浪人为“倭寇”。
有一年的岁末,倭寇侵犯福建,除了上前线抵抗的官兵和民兵,所有乡民扶老携幼逃入甘蔗丛林避难,连正月初一也在甘蔗丛林度过。直到正月初九,官兵和民兵把倭寇击退了,乡民才回家过年。
为纪念这段劫后余生的历史,从此,福建人以正月初九为天公诞,感谢天公保佑,平安无恙。他们每逢正月初九准备丰富的供品拜天公 ,以一对甘蔗拜天公也就是象征着感谢甘蔗丛林掩护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