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文化教育

(身边的变化)非遗跨界 安徽阜南柳编逐潮“它经济”

2024-08-12 14: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
小字

  中新网阜阳8月12日电 (傅天骋)拧、穿、系、编、织、缠、绞……走进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黄岗镇,一户户院落里,村民们舞动着手中的柳条,后经定型、打磨、拼接、上色等,一件件精美的柳编工艺品便诞生了。

  黄岗镇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享有“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之称。当地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500多年。黄岗及其周边地区河湖滩涂密布,杞柳喜湿易于生长。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淮濛盛产水荆,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

  2011年,黄岗柳编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当地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

  “黄岗柳编制品坚持手工编织,制作工艺流程复杂,从上经、盘底到收口、拿沿,基本上是一气呵成。”阜南县大自然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毅是第一批从事柳编生产的黄岗本地人,目前也是阜阳市级柳编技艺非遗传承人。

  “以前我在柳编厂工作时,我们的产品在广交会上还只是用作出口大蒜的包装盒子,但是外国人一见到就非常喜欢。”杨毅介绍,20世纪50年代初,黄岗就成立了柳编生产合作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柳编工艺厂的出现,柳编产品的花样逐渐增多。

  如今的黄岗柳编,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杞柳制品,而更加注重柳编技艺的创新融合与应用。目前,阜南县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柳编出口基地,主要产品包含农用、家居、装饰、园艺、户外等,已拥有上万个品种,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北美、西欧、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杨毅在介绍柳编猫窝。中新网记者 张娅子 摄

  走进杨毅的工厂深处,意外发现几位当地村民正专注地编织着宠物爬架,其中一位便是马怀荣。“家家户户是工厂,男女老少都能编。”20多年来,农忙之余,马怀荣一直坚持制作加工柳编产品,用以补贴家用,多种柳编传统技法也都早已烂熟于心。“我们都是这附近的农户,以前主要是编些篮子、筐子,现在工厂会让我们上网自学编织猫爬架、猫窝等新潮产品,收入也提高了许多。”

  “别小看这柳编猫窝、猫爬架,目前最受国外市场欢迎了。靠它们,公司一年的营收可以升到七百万至九百万元,比之前只卖花篮、水果篮等传统柳编产品赚的多多了!”最近,杨毅正与技术员计划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注册专利,逐潮“它经济”市场。

  “最初,我发现年轻人很爱买宠物用品,便产生了将柳编产品融合转型的想法。后来尝试编了几个宠物窝和宠物玩具摆在市场摊位上,没想到很受欢迎,一下就卖完了。”谈及柳编技艺传承与产业创新,杨毅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理念的结合点,“编什么,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技艺编,怎么编才能让传统技艺和柳编产业一起变好。”

在柳编的工艺上衍生制作的水葫芦草猫窝、狗窝产品。中新网记者张娅子 摄

  近年来,阜南县高度重视柳木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打造“阜南柳编”区域品牌,形成了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开拓了数亿美元的出口市场,实现了种植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柳编产业和柳编文化的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阜南县柳木文化产业实现产值从2017年的6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3年的12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全县拥有出口备案柳木文化企业201家,出口超500万美元以上企业25家。出口数据占全县出口创汇的86.6%,占全省同类产品出口的60%、全国的35%。当地现有14个乡镇12万人从事柳木加工行业,农民增收约6.8亿元,种植杞柳所获收入达3亿元,柳编带动1.5万人口致富。(完)

【责任编辑:史词】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友情链接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