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古迹里的南海丝路文明印记
央视网消息:南海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千百年与世界交往的海洋文明史。从“更路簿”的泛黄字迹到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看似普通的礁盘下,到处遗存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印记。截至目前,三沙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存点103处,涵盖唐宋、明清及近现代等各个时期,记者来到位于三沙赵述岛上的珊瑚石屋,透过古人的海上导航文字地图“更路簿”了解南海丝路的文明基因。

珊瑚石屋是三沙赵述岛上最具个性的建筑。是千百年来当地渔民就地取材,从海底打捞珊瑚石作为石材,层层叠加垒砌而成。
珊瑚石屋曾经是渔民岛上的“家”,可以遮风挡雨,现在是一座小型纪念馆,里面陈列的“更路簿”照片就是渔民们祖先在大海中航行的印记。

如今已发现的存世更路簿约有三十余本。一尺一簿一罗盘,量距离,知潮汐,看方向。

2023年至2024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共提取出水文物900余件(套),该遗址也被列入202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实证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南海的历史事实,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深远海。

目前,三沙市已对17座岛礁及其海域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工作,共复查及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89处,涵盖古遗址、古建筑和近现代的重要史迹。甘泉古井就是南海历史遗迹中重要的一处,它位于甘泉岛的南部,而甘泉岛也成为了西沙群岛中唯一有淡水井的岛屿,该岛也因此得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考古学家在甘泉岛西北端发现唐宋时期的居住遗址,出土了陶瓷器、铁锅残片及生产工具,这些瓷器与大陆民窑产品高度一致,证明此岛唐宋时期已成为远航南洋的补给站。甘泉岛为唐宋商船、渔民提供淡水补给,支撑了南海贸易航线的持续运营,其淡水盐度稳定,可满足人体直接饮用需求,成为“永乐环礁-九洲列岛”航线的关键节点。
从古老的岛礁建筑、年代久远的沉船到丰富的水下遗址文物,都随着井水的涟漪,在岁月中永恒流淌,每一滴水仿佛都在诉说着南海古丝绸之路丰富灿烂的海洋文化。
来源:央视网
文化教育频道精选:
-
2025年7月24日 14:09:12
-
2025年7月24日 10:23:08
-
2025年7月24日 09:36:17
-
2025年7月23日 10:15:34
-
2025年7月23日 09:06:26
-
2025年7月23日 09:01:18
-
2025年7月22日 17:01:37
-
2025年7月22日 15: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