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育人教书”置换“教书育人”的应然性。
教书育人,顾名思义,教书即传授知识,育人即培育人才,包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心理教育、个性培养,总之是关于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而非单纯传授书本知识。这一教育目的决定了“育人”中的诸多内容较之“教书”中的知识更重要。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2.思想比知识更重要。3.智能比知识更重要。4.人性比知识更重要。5.创新比知识更重要。6.想象、梦想、激情和正确的人生目标比知识更重要;“教书育人”代表了一种以传承知识、文化和技能为教育主导,过分注重知识及其相关体系在个体生存、成长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持有并夸大书本知识作用这一价值取向。这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情景下表现出来的一种狭隘局限的教育和知识理念。
而“育人教书”的理念虽然也重视知识,但更强调人的内在的、品质的、观念的、思维的、个性的、情感的、意志的、能力的、习惯的、方式方法的培养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重视人的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掌握、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和优秀心理品质在个体成长与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强调人的内在的、持久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作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品质与素质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育人教书”的实然化。
1.更新教育理念。育人教书的教育强调树立“全人”、“完整人”的教育理念。
2.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我们原有的教育评价制度内含着两大观念:一是统一性,二是教育效率。这种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以统一性为基础,对教育的效率进行评价。改革的方向就是发挥课程评价的教育和发展功能,关注非预定结果,关注过程性评价,宣导学生自我评价,宣导档案袋评价,改进评价方法,做到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3.教师的专业化。首先,教师要从教书状态转变为研究状态。教师的研究状态,应该是以人为重点,书为人所用而进行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更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育人教书的方式方法。其次,教师要从传承状态转变为创新状态。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自己的育人教书工作得以转化为现实。
4.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一方面,要大力强化学校教育的推展功能,让学校教育真正走进和融入社区社会,在为社会提供教育学习的同时,用教育生活的结构式样、运行机制和行为去引导、改造和同化社会,实现社会的学校教育化、学习化和规范化,不断扩大教育──学习生活的空间、领地和影响,保证社会生活向学校教育渗透的健康性、超越性、同构性和衔接性;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的开放化,为教育──学习生活化开辟信道和创造机会,逐步把社会生活的健康内容、基本机制和方式全面引入学校,培养和丰富学校空间内的世俗社会生活形态,不断恢复、凸显学校教育──学习的社会生活属性和价值,保持和养护学校社会生活的生态平衡和教育生活的自然真实生动性,实现教育──学习生活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创造出适宜的环境条件,充分保障每一个学生参与和享受教育社会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重视学生主体间性的培育。应建立“主体──主体”平等交往、双向互动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增强教育信息的主体意识、培养教育信息的主体精神、开发教育信息的主体能力,塑造教育信息的主体人格。只有教育信息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主体能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才能最大程度地为教育信息所接受,教育才更易于达致培养人的目标。(菲律宾《华文教师之友》2008年第一期 选自《教育学》 作者:黄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