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文化时评

汉服,来到了新加坡

2007年03月04日 16:17 来源:中国侨网

    2003年底,当我在中文网上偶然看到郑州电力工人王乐天,把在中国人现实生活中中断了三百多年的汉族传统服装——汉服,穿上街头,并据此写成一篇报道时,我并不知道新加坡《联合早报》竟然成了第一份报道汉服复兴事件的报纸。

  报道上了新加坡早报网后,就被广泛转贴,在中文网上迅速流传开来,引起了中国大陆媒体的注意。几天后,我接到了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姜柯安的电话,希望我能提供王乐天的联系方式,还向我提出了采访要求。

  接受采访时,我把汉服复兴与族群在全球化冲击下出现的“寻根意识”联系起来。通过他,我才知道自己居然是第一个报道此事的记者,他还把这一点写到了新闻报道中:

  “汉服”的兴起其实就是汉族人在寻找已经失落的民族服饰文化。最先报道汉服的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张从兴认为,“汉服”的兴起实际上与全球化和本土化(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有关。他说,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族群开始出现身份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于是就会出现一种寻根意识。在身份认同危机的情况下,各个族群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寻根,来重新塑造本民族的身份。

  次年,我接到王乐天的通知,获悉一批青年准备穿着汉服到北京的袁崇焕墓,祭祀这位明末抗清民族英雄的消息,于是我再次在《联合早报》上写了一篇报道。这篇报道在中文网上引起的反响更大,之后报道汉服复兴的中国大陆和境外媒体越来越多,连香港《南华早报》这样的英文媒体也在其列。

  几年来,中国大陆和海外华人社群中的汉服复兴势头越来越强劲。北京、上海、天津、郑州、杭州、武汉、重庆、成都、广州、深圳等大城市,都出现了汉服活动,每次活动的参与者也从最初的十多二十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人、几百人,声势越来越大,例如有60多人参加的广东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成年礼,有516名学生参加的武汉首届汉服成人仪式等。

  与此同时,汉服也逐渐在日本、德国、美国、澳洲、加拿大等地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圈中流行开来。譬如,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akluonan把汉服穿到毕业典礼上、加拿大华人成立多伦多汉服复兴会,计划在年中举办“华夏传统成年礼”等等。

  在短短的两三年内,汉服从被误解到被理解,从被排斥到被接受,从中国大陆发展到海外华社,从少数人的“个人秀”发展到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集体活动,甚至还出现在“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孔庙丙戌年祭孔大典”这样的官方活动上,是我三年前采访王乐天时所始料为及的。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新加坡也开始出现零星的汉服活动。2006年底,当我接到重庆网友邱少华的电邮,得知他想穿汉服来参加“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动时,我还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八成会是独行侠。”后来,我才得知原来本地至少已有两人是支持汉服复兴的,其中一人是来自马来西亚但已成为永久居民的准教师叶丽菁,另一人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青年童纬强。

  接受华人传统民族服装

  丙戌年腊月廿八晚上,他们三人果然穿着汉服出席了“春到河畔迎新年”开幕礼,童纬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汉服也称作华服,是华人优美且深具文化的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尤其是西化的新加坡,几乎绝迹,因此我们希望能够推广汉服,让华人也能在重大节日骄傲的穿上汉服。”

  春节期间,他们还穿着汉服到新加坡的晚晴园、鱼尾狮公园、克拉码头、驳船码头、后港斗母宫(九皇爷庙)、天福宫等地。他们表示,有些新加坡华人在认识到汉服的历史背景后,也能接受这是华人传统民族服装。事实上,这确实是新马土生华人的民族服装。

  赵里昱、叶丽菁告诉我,马六甲的峇峇娘惹遗产博物馆(The Baba Nyona Heritage Museum)内就藏有汉服的实物。从他们翻拍的馆长年轻时的婚礼照片能清晰地看出,直至二十世纪初期,马六甲土生华人在婚礼上穿的礼服,就是汉服。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编辑:陈安娜】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