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来到波兰北部海滨城市格但斯克,采访了波兰当代著名汉学家爱德华·卡伊丹斯基。卡伊丹斯基热衷于研究中波两国古代的交往,正是由于其不懈努力,波兰“马可·波罗”——卜弥格的事迹得以清晰地展现。
19世纪末,沙俄迫使清朝政府同意其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并从当时尚处亡国状态的波兰雇用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这些波兰人后来陆续返回祖国,回国后,他们自称“哈尔滨人”,始终对中国、特别是哈尔滨怀有特殊感情。
卡伊丹斯基便是这些“哈尔滨人”中的一员。他本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951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回到波兰。1963年,他作为一名波兰驻华外交官重新踏上中国这块土地。1971年,其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69年经济发展概述》正式在波兰出版发行。
1979年,卡伊丹斯基介绍中国的书《中国与外部世界》面世。同一年,他再度来华,这次是到波兰驻广州总领事馆工作,后任总领事。卡伊丹斯基关注最多的是被誉为“波兰马可·波罗”的卜弥格——一位早在17世纪就为促进欧洲了解中国做出重大贡献的波兰人。
1643年,卜弥格以天主教传教士的身份启程前往中国,四年后抵达,随后在南明宫廷供职。1650年,他被南明皇帝派遣出使罗马教廷,两年后抵达意大利。期间,卜弥格发表了名著《报道》,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该著作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1655年,卜弥格携带教皇的复信踏上归程。三年后行至泰国,他在那里写完了《中国医学》和《中国处方鉴》。1659年,卜弥格47岁时终因劳累过度长眠于广西边境,未能回到南明朝廷复命。
在广州总领事馆工作期间,卡伊丹斯基经常到各地图书馆查阅史料,还前往广西、福建等地实地考察,探寻卜弥格的活动踪迹。上世纪80年代初波兰发生严重经济困难,1982年撤销驻广州总领事馆,卡伊丹斯基奉命回国。回到波兰后,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探寻波中友谊长河的源头。
从1985年起,他开始发表有关卜弥格的专著或文章,其中包括《卜弥格的中国药典》和《卜弥格的中国地图集》等。1988年,卡伊丹斯基的学术专著《明王朝的最后特使——卜弥格》问世。11年后,他又出版了长篇专著《中国的特使——卜弥格》,该书先后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文字。
卡伊丹斯基对记者说,他最推崇卜弥格于1656年写的这样一句话:“整个中国的土地是多么美好……”
如今,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卡伊丹斯基依然笔耕不辍。他与爱女合著的新书《丝绸之路》已于今年7月正式出版。
谈起在中国度过的几十年时光,老人显得很激动。他说:“我在哈尔滨度过了儿童和青年时代,是中国母亲哺育了我。哈尔滨是我的第一故乡,中国是我的第一祖国。”
两年前,卡伊丹斯基应邀访问中国,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为此,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表示:“我最大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能再回中国看一看。”(徐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