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和:“大帮扶”带来大变化-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甘肃西和:“大帮扶”带来大变化

2020年12月10日 14:53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甘肃西和:“大帮扶”带来大变化

  □ 本报记者 李琛奇 赵 梅

  妇联发挥优势帮助推介家政服务和联系手工产品订单;山东青岛市负责劳务输转吸引当地企业到西和建立扶贫车间;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负责村容村貌整治……这是甘肃省西和县“统筹配置、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集中发力”的脱贫攻坚“大帮扶”方式。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西和县在各级单位的帮扶下,于今年11月21日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脱贫摘帽。

  帮扶“独唱”变“合唱”

  冬日的西和略显萧瑟,但是雪绒花家政服务培训中心、草编中心里却暖意融融。

  “以前只能在家带孙子,现在做草编,一个月最多有1000多元收入。”西和县稍峪镇潘豆村村民刘红红说,她参加了“陇原巧手”培训,内容包括刺绣、草编、钩编,如今靠手工制品挣钱补贴家用的她感到非常高兴。

  西和县利用巾帼巧手脱贫,帮助建成4家手工编织基地,今年又投入220万元,在稍峪镇建立手工编织基地,带动236名妇女增收,其中贫困妇女129名。目前,编织基地共吸纳1258名贫困妇女从事手工编织。

  “现在每月平均工资4500元左右,工作前3个月县里和厂里还有补贴。”在千里之外的山东青岛三元集团悠进汽配厂务工的西和县落峪镇杨庄村村民张小艳说。

  这些都是整合各方帮扶优势、效益最大化的真实体现。

  针对帮扶单位各自为政、力量碎片化、没有有效形成帮扶合力的状况,西和县领导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整合各级帮扶力量,在全县范围内统筹配置,推动各帮扶单位做自己最擅长、最专业的事,构建起“统筹配置、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集中发力”的西和脱贫攻坚“大帮扶”方式。

  “我们就是要把帮扶‘独唱’变成‘合唱’,实现帮扶效益最大化。”甘肃省政协副秘书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效林说,“全国妇联发挥自身优势,负责在大中城市帮助推介家政服务和联系手工产品订单;青岛市市北区负责在青岛市联系劳动力的输转与吸引中小企业到西和县建立扶贫车间;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投资4825万元在西和县开展村容村貌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西和县人居环境卫生状况得到大幅改善;农行甘肃省分行为西和县量身定制了一批扶贫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累计发放涉农贷款5.69亿元;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投资2.6亿元,实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升级工程,实现了全县所有自然村通动力电。”

  2017年以来,全国妇联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554.86万元,新建定点扶贫示范基地29个,妇女产业示范点20个,带动6360名妇女增收。青岛市及市北区东西部扶贫协作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983亿元,实施协作项目93项,帮助引进企业5家,带动投资6786万元,累计受益贫困户达到1.7万多户8万余人。甘肃省直帮扶组长单位甘肃省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省市各帮扶单位,累计引进项目170多项,帮建扶贫车间55个,引入扶贫资金10多亿元,解决了西和县长期以来的脱贫难题。

  众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帮扶行动,累计参与社会组织、企业73家,投入帮扶资金2868.7472万元,为西和县高质量脱贫注入了强大动能。

  富民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农行的‘半夏产业贷款’给我们帮了大忙。”何坝镇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鲁马成说,种植1亩半夏大约有4万元的收益。合作社因为有“半夏产业贷款”助力,社员已由成立之初的5户发展到1800户,其中1314户是贫困户。

  在脱贫攻坚中,各帮扶单位发力助推西和县产业体系构建,通过帮扶带动,形成了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花椒、八盘梨和食用菌为主的林果蔬产业,以养鸡养猪为主的养殖产业,并配套发展加工、流通企业,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县累计发展中药材15万亩、经济林果53万亩、畜牧养殖90多万只(头、羽)。

  针对产业薄弱问题,帮扶西和县的各级帮扶单位在“引进来、扶起来、卖出去”上狠下功夫。

  2018年以来,甘肃省督战领导先后带队赴广东、青岛等地扶贫招商,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在西和落地建厂。甘肃省长风信息科技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合作社运行方面积极提供技术帮扶,帮助解决发展难题。

  “我们拆除危房后复垦试种了板蓝根,下一步还会扩大规模种植花椒经济林及柴胡、党参等中药材。”西和县副县长徐全喜说,西和县政府将持续发展壮大农业中药材、经济林果蔬、畜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坚持“长中短结合、多元化发展”,强化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条,壮大经营主体,不断提升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持续加强技能培训和劳务组织化输转,多措并举稳岗拓岗,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同时,西和县政府充分发挥陇南电商平台优势,通过县内促销、电商营销、帮扶单位助销等,实现农产品销售5.4亿元,其中电商销售2.2亿元。

  “一村一企”让村庄换新颜

  走进西和县马河村,曾经脏乱老旧的村庄焕然一新。

  “以前村里垃圾随地乱扔,现在不仅有垃圾车、垃圾桶,还有垃圾屋,村子整洁又干净!”西和县马河村村民袁玉锋说。改善人居环境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立足西和实际情况,在帮扶过程中推进“拆危治乱”的同时,进行深层次治理。

  “我们已经完成了4117户村民的厕所改造、治理了3046间‘黑房子’,建立起常态化、网格化保洁机制,为西和的村容村貌带来了巨变。”徐全喜说。

  村庄治理不在一朝一夕,需要长久坚持,更需要多方合力。

  “帮扶企业不仅为我们翻新房子,还在公路两侧、村委广场建设了7处花园,我们的村子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王坝村村民赵润田说,帮扶工作队整治后的“黑房子”焕然一新,屋里宽敞又明亮。

  而在赵尧村背坡组,15户村民的房子也在西和县供电公司的帮扶下进行了改造。这是西和县建立“一村一企”帮扶机制带来的实效。

  西和县紧盯企业优势特长,针对疫情对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和农产品销售带来的影响,建立“一村一企”帮扶机制,在全县范围内筛选确定综合实力好、社会责任心强与具有带动优势的35家企业帮建全县48个未脱贫村。

  村子变美了,更要维护好,不能再回到从前,这是西和县各村村民达成的共识。西和各村的帮建企业立足贫困村所需和自己所能,聚焦整县脱贫短板弱项,围绕“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等政策资金不能覆盖的方面,对帮建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贫困村环境卫生整治等部分环节积极进行帮扶共建,扎实推行帮助贫困村整治环境卫生,配合乡村两级解决困难和问题;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到企业务工,兜底解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通过购买贫困户农特产品,兜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的“一帮两兜”帮扶。各企业累计投入资金1600余万元,在人居环境治理、农产品销售、劳务就业等方面进行帮扶。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