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离大山发展产业 来玉村里迎来好风光-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搬离大山发展产业 来玉村里迎来好风光

2021年01月28日 11:49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搬离大山发展产业 来玉村里迎来好风光

  本报记者 张 蕴

  新春走基层

  1月27日,临近春节。置办年货、大扫除、煮肉蒸馍……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来玉村,家家户户正忙得不亦乐乎,这将是村民们在黄河岸边新家园过的第三个春节。

  来玉村村口第一户村民格洛家中,宽敞的院内是即将装修完毕的农家乐,独具藏式风情的装修别有一番风味,格洛正和家人里里外外地打扫卫生。“要干干净净、亮亮堂堂地迎新春呢,节后把农家乐剩下的收尾工作干完,就等夏天正式开业。”格洛说。

  在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下,黄河岸边,一个焕然一新的来玉新村托举着村民致富的梦想。

  从“搬”做起 发展产业

  曾经的来玉村地处海拔3000米以上的大山深处,村民主要靠种植青稞、放牧为生,全村79户325人中贫困户达34户126人。

  “恶劣的条件、单薄的产业,就如同一把锁子一般,锁住了大家伙儿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回想起三年前刚刚驻村扶贫时,来玉村第一书记、国网青海黄化供电公司员工李玉栋感慨。

  怎么办?搬离大山,另寻出路!

  乘着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的东风,在李玉栋和村两委的积极努力下,以“帮扶+自筹”模式进行的来玉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于2018年5月正式在黄河岸边启动。

  2019年1月7日,新村房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村民们分批次搬迁入住新居,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搬”只是第一步,让搬迁群众就业稳定、生活稳定,逐步“能致富”,这才算完成了任务。李玉栋说易地扶贫搬迁的“下篇文章”尤其得要做好。

  新家园位于黄河岸边,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搬迁初期,除了在老村耕种放牧、去果洛挖虫草之外,村两委鼓励有能力的村民就近到尖扎县城打工增加收入,而村里的34户贫困户,因情况特殊外出务工不便,村里提供了公益性岗位,让每人每月可以增收800至1800元。

  要想彻底脱贫、致富,光靠务工还不行,得发展产业。

  来玉村积极搭接扶贫产业政策,依托新村背靠黄河的地理优势,积极探索扶贫易地搬迁与乡村振兴战略、新能源利用、文化旅游业相结合的新路子,形成了民宿、旅游、光伏、采摘、服装加工“多业共生、多轮驱动”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2019年11月,来玉村通过省级验收实现全村脱贫,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由2015年的2000元,提升至2020年的10000元左右。

  如今,在来玉新村,一排排整齐的藏式房屋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的屋顶上一块块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村子的一边是因冬季暂停施工的旅游项目,黄河岸边的来玉湾内,孩童们嬉笑打闹,每一个角落都焕发着生机、蕴藏着希望。

  业兴人勤 村里没有闲人

  在来玉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村缝纫技能培训班正办得热火朝天,机器声此起彼伏,数十名妇女正娴熟地加工枕套。

  “李书记来啦,马上要过年了,给孩子做了件新衣服,您看看怎么样?”看到李玉栋进来,村民穷日吉热情地打起了招呼。

  穷日吉年近五十,文化程度不高、没有经济收入。自从村里注册了制衣公司、开办了缝纫技能培训,穷日吉的日子便有了奔头。

  “参加了半年多的缝纫技能培训,以后就可以在厂里打工,平时还能顾家。”穷日吉言语里满是喜悦。

  制衣公司叫“来玉·达格玛布”,“达格玛布”藏语意为红色的丝巾。厂房计划今年开春后建设,凡是经过培训合格的妇女,都可以在服装加工厂里务工。李玉栋和村两委干部跑前跑后为制衣公司联系业务,目前,已经争取到了黄南州及尖扎县部分学校的校服、床品等订单,未来还计划拓展设计、制作、销售藏式民族服装。

  “如今,来玉村里没有闲人,大家的劲头都很足。”李玉栋说,穷日吉和格洛的生活变化在村里不是个例,每一户村民都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