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东:“破五唯”后,一流人才如何选?-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刘益东:“破五唯”后,一流人才如何选?

2022年05月31日 17:42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北京5月31日电 题:“破五唯”后,一流人才如何选?

  作者 刘益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尽快提升中国的科技实力与智库实力是当务之急。加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意味着学者要参与世界科技前沿的比拼,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不再重要,“破五唯”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如何找到可行的新标准和“五唯”的替代品,打破科研体制内卷,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一流人才及时甄选”难题,以设立卓越科研特区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突破口。

  一流人才如何及时甄选?

  及时甄选一流人才绝非易事。一流人才是做出一流成果的杰出人才,但因同行评议的主观性而难以得到及时承认,甚至难以发表在顶级期刊上,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所说:“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因此不受人待见,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

  依据奖项论英雄现在面临一些问题:成果获权威大奖,可认定为一流人才,但获奖时间延迟,通常在成果面世后几年、十几年才能够获奖,不利于一流人才及时发挥作用;一些权威大奖覆盖面窄,不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领域,没有设置权威大奖;国内学者的原创成果不易被国际承认,尤其在人文社科、交叉科学、综合研究和智库领域;获奖者在国际上被争相聘请,国内招不来、留不住的情况时有发生。

  依据人才帽子也不可行,否则就不需要破“五唯”了。顶刊论文不等于顶级成果,重大项目不等于重大成果,重大项目主持人不等于一流人才。依据学术头衔、官衔认定一流人才亦不可行,能担任行政领导与具有原始创新能力是两码事。所以,一流人才的及时甄选是至今没有破解的世界难题。

  拥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的核心特质,应当以做出突破性成果来衡量人才的创造力。哈佛大学前校长纳森·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是区分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该定义被广泛接受,但如何及时甄别人才的创造力却尚未有方法上的破解之道。

  水平越高的学者越能用一项标志性成果反映其水平并作为自己的学术招牌,如冯康-有限元法、薛其坤-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可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核心贡献,如钱三强发现了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出科学解释。

  标志性工作往往就是原创突破成果。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奖励的都是一项科研成果。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评选,要求候选人至少有一项成果特别突出。因此评价一流人才不用面面俱到,只要评价其一项突破性成果(包括刚问世的成果)足以认定,以实现一流人才的及时甄别。

  原创突破如何判定?

  科技史、科研规律、国际惯例、权威大奖等都表明:以原创突破论英雄是一流人才标准,以原创突破论引领是一流学科标准。有无突破性成果作为标志性代表作,是一流人才的试金石。

  强调标志性成果的重要性由来已久,笔者提出“一把剑主义”,即:学者应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做出一项突破性成果,在科技史上立得住、传得下去。一流人才与二流人才的区别不是程度上的,而是方向上、层次上的区别,用户应该懂得“以剑识才”。

  职业学者的行为特征也加强了“一把剑”的可信性。其长期坚持研究一个问题,往往理由有三:确信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走通了,结论成立;长期检索查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互动,确信是原创突破、独创独有;不断得到学界积极反馈和好评,增强信心,相当于经历了长期同行评议和认可。

  “一把剑”包括三要素:一句话核心贡献(剑尖)、同题论文论著专利清单(剑身)、学界反馈及比较优势(剑柄),特征鲜明,高下立判,以剑识才,一目了然。

  识别一流人才,要经过“成果聚焦到代表作、代表作聚焦到突破点”两次聚焦。突破点四要素包括突破什么、怎么突破、突破性创见、突破开辟的新领域及意义。

  是否做出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突破性成果,可以运用开放评价法及“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予以甄别,突破同行评议、同行承认。破解这一难题亦可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的突破口。

  一流标准如何与国际接轨?

  科学是普遍性的活动,如科学社会学创始人默顿强调,科学具有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性。因此中外科学都遵从相同的科学规范。

  当然,科学事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事业处于以引进吸收、追踪跟进、国际接轨、集成创新等为主的阶段,重视发表SCI论文和顶刊论文,与发达国家二三流大学的评价标准接近。

  目前中国科学事业进入科技自立自强的高级阶段,原创突破、前沿引领成为主要目标,与发达国家一流大学顶尖大学的评价标准一致。仍然以顶刊论文数量作为一流人才标准的极端,显然极为不妥,也不符合科技自立自强阶段的需求。

  有人担心如果不重顶刊,好像没法获得国际承认。其实只要真正破除“五唯”,恪守学术诚信,规范展示与交流,自然与国际接轨、得到国际承认。现在亟待解决的是要纠正“五唯”中过分依赖计量统计造成的偏差。

  需要强调的是,多数情况下,热衷发表顶刊论文者与追求原始创新者,不是同一人群。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为后者提供有利的标准与环境,设立卓越科研特区就是有效的举措。

  卓越科研特区“特”在哪?

  近期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含高校147所,建设学科约500个。学术带头人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至少需要500位一流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延揽、善待真正的一流人才,将助力中国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绝佳机遇。

  中国应大力发展卓越科研体系,设立卓越科研特区先试先行。2021年10月上海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充分赋予科研自主权,受到广泛关注。

  卓越科研特区以一流人才为中心,解决一流人才的甄选、评价、延揽、培养以及发挥作用等问题;实行PI制(学术带头人负责制),资助学术带头人而非资助机构;强调网络力量办大事,在科研与创新网络平台的支撑下,团队或多团队自由组合可完成各种规模的科研任务。在此环境下,新型科研机构也大有作为。

  设立卓越科研特区更强调一流人才的重要性,其启动方案是盘点“十年磨一剑”的突破性成果,用“互联网+代表作”的方法评价,建立“国际与众不同、国内首屈一指”的一流人才名录数据库,不拘一格降人才,让甄选学术带头人和重大项目主持人有“库”可依,让用户寻求一流知识服务有依有据;让大材小用、大材中用者及时胜出,迅速提升中国的科研实力、智库实力和学科实力。(完)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