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海外大陆学者回国创业,已是屡见不鲜的话题。一般人感兴趣的无非是,“海归”们回国后情况如何?能否真正实现他们的梦想?2005年中国国务院“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百人奖”得主柏旭想告诉人们的却是:回国创业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科学研究产业链正在迈出向中国转移的步伐,问题不是“要不要回去”,而是“怎样才回得去”。
现年46岁的柏旭,出生于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的满族人家,出门几里路,就是一望无际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1980年高考,他以优异成绩被吉林大学录取,成为家乡历来第一位大学生。在“吉大”化学系读完本科后,这位出身农家的青年学子负笈美国,又于1990年取得北卡罗莱纳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1994年,在北卡州做完博士后研究的柏旭,被圣地亚哥某生物制药公司聘为高级研究员,带着太太与三个儿子迁居美西。五年后他重访吉林大学,发现母校的化学系虽以教研成就称冠全中国,但在有机化学领域却是人才奇缺。当时的校长唐敖庆是早年留学美国的著名化学家,吉林省副省长刘淑莹也是化学教授出身,这两位师长都希望柏旭回来干一番事业,将吉大的有机化学“搞上去”。
柏旭于2000年初辞去圣地亚哥的工作,把家交给妻子,只身投奔母校,当上了“海归”教授。校方投入550万元人民币,创办“组合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委任柏旭为该中心主任。头几年的情况乏善可陈,他如饥似渴地延揽人才,又不厌其烦地应付各种行政事务,连多装一部电话也得亲自出马交涉。
但熬过早期“乱象”后,柏旭开始尝到成功的滋味。2005年以来,他的研究中心取得不少学术成果,对“新型嘧啶并三环化合物合成”的研究尤具深度。身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的他,也带出了一批优秀人才。中心的经费实现了自给自足,他与美国的母校北卡大学、与全球排名第二的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Glaxo Smith Kline)公司达成多项合作,使吉大化学院(由化学系扩充而成)真正与国际科研接轨。
柏旭表示,“海归”一要爱惜信誉,二要保持低调,三要坚守道德底线。爱惜信誉就是说到做到,一诺千金;保持低调就是默默耕耘,甘于寂寞;坚守底线就是不与社会不良风气同流合污。柏旭现在买下长春市一套集合住宅( Townhouse),与20岁大儿子及年迈母亲同住,每天搭公车上下班,校内会议一般不参加,只有关成果评估者例外。每年在中美之间跑四五个来回。总之,生活过得忙碌而充实。(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