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八个年头,这一年,经济开放和企业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主旋律,加快投资、加快发展是该年度的国家主题,珠三角、苏南和温州等地的民间资本蓄势正酣;该年年初,国家对生产资料实行“价格双轨制”,并由此滋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倒爷;同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出国留学迅速升温,到年底,留学生已达到3.8万人,其中自费留学生7000余人。
每个时代,改变人命运的机遇不尽相同,而1985年,在邓小平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后,许多人的命运因此悄然改变,时年25岁的大连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宋群就是其中一员。现在,回头去看20多前的选择时,宋群说那一步她走得最踏实,最无悔。
独家记忆
消息传来当晚激动得找同学庆祝
宋群如今的身份是大连朝日外语计算机培训中心理事长,她的事业和成就与出国留学的经历密不可分。1983年,日语专业毕业的宋群被分配到大连科技进修学院任教,负责给准备出国的科技人员进行日语培训。看着别人出国,思想开放并早有出国念头的宋群十分眼红,“我本身是学外语的,当时外语系毕业生除了教学之外,最时髦的选择是就职外企事务所和出国留学,因为在外企事务所每个月收入近2000元,而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只有50元左右。
至于出国留学,则是开始了一种新的人生。但那时,出国留学仅限于大学教师、科研工作者等公派人员,像我这样的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当初,许多年轻人都有宋群的苦恼,他们一边学习、工作,一边急切地等待着机会。
1985年,在宋群参加工作两年之后,机遇终于出现在她面前。“那一年,消息传来,说国家允许普通百姓自费出国,我兴奋得一夜没睡,跑出去找同学庆祝,大家都很高兴,好像天一亮,我们就能拿到护照飞出去。”该年秋天,许多年轻人削尖了脑袋寻求出国之门,宋群也在为留学日本一项一项办着手续。她先是通过一位曾留学日本的同事找到了接收学校,随后开始寻找在日本的经济担保人。“那时,中国还比较贫穷,日本法务省不相信中国的家庭有经济能力做担保,所以,留学生的经济担保人不能像现在这样,可以是他们自己的父母,而必须是日本人。”幸亏,宋群在大学实习时,结识的一位日本老人愿做担保,当然,那只是名义上的。
接下来,宋群还需要找毕业学校开一份推荐信,主要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情况说明,这是日方要求的,但当时,学校有关负责人对写这方面的推荐信十分谨慎,担心学生出国后,闹出诸如“投敌叛国”等乱子,因而承担责任。为此,宋群已记不住求了多少人,最后终于拿到了她出国留学所需要的最后一份资料。
那时
岁月留学期间
在日本创办语言学校1985年4月,宋群作为改革开放后大连第一批自费留学生来到日本。“当时,我一共带了6万日元(那时,约合人民币5000元),其中有两万日元是朋友资助的。另外,为了到日本后,能顺利地办理好入学、寄宿等各方面事宜,我还带了一些丝绸衬衣、文房四宝以及贵重字画等礼品。”就这样,宋群在亲朋好友或羡慕或担忧的目光中,登上了开赴日本的轮船。
“傍晚时分,我到达了日本横滨码头,一个崭新的世界出现在面前。但那时我顾不上兴奋,在码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好不容易找到了从神户赶来横滨接我的经济担保人,那位日本老人交代了相关事宜后,高兴地拿走了我带给她的丝绸、字画等礼物,匆匆离去。当晚,我坐车到达东京,但出国前约好的房东却突然不愿意接受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求得生存的本能使我坚定地对她说,"麻烦您了,我必须住在这里",然后就"强行"入住了。”此后几天,房东老太太总在宋群耳边念叨,日本的水费、电费如何贵等等,她一方面默默承受着,一方面晚上尽量不点灯,甚至不洗澡。
“第一次看到东京火车站时,我被震撼了,它是那么大,那么干净,人流如潮却秩序井然,特别是晚上,热闹繁华,而同一时期,大连火车站的情形则是每天晚上不到8时,站前已是一片寂静,没有灯火,没有行人;第一次乘坐新干线,因为舒适,我竟然忘了下车,而且,日本的列车员服务热情周到,她们给每个车厢的乘客鞠躬,甚至对空无一人的车厢也不例外,这让我联想起那时家乡人挤电车的情景,由衷感叹日本人做事的努力和细节;后来,我又逛了日本的超市,那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有自由选择的购物方式,而当时的中国,物资还相当匮乏。”种种细节让宋群震撼和感慨,作为一名爱国青年,她第一次对社会的价值体系感到困惑,并陷入思考。也正是在那时,宋群便确立了“教育强国”的理想,希望通过办学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学习,为改变祖国的现状尽一份力量。
在宋群留学的东京外国语大学中,有不少中国留学生,但以公派为主,自费的中国留学生寥寥无几,但在随后的几年中,该学校的中国自费留学生数量逐渐增加。“我们那批自费留学生的生活方式基本相似:努力学习,勤俭生活,休闲时间到餐馆或酒吧打工,即使领取国家奖学金的公派留学生也都是半工半读,很少有人挥霍无度,虚度光阴。更重要的是,那批留学生中的不少人保持着出国前关心政治的态度和针砭时弊的激情,这是很多当代留学生所没有的。
后来,那批留学生努力的方向发生了差别,有人致力于学业,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有人则与日本人结婚,永久地留在了邻国;而宋群和少数一部分人则选择了在日本创业。1986年,宋群帮助一位日本朋友筹办语言学校,随后,她开始了异国创业之路,创办了东京国际人文外国语学校,成为第一批在日本成功创业的中国人,当时,日本多家媒体报道过她的事迹。若干年后,这种语言学校在日本兴起,许多中国年轻人都是通过这种学校,来到日本,而与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出国的目的似乎不在于留学,而更注重打工赚钱。深度
感慨
当时留学生理想信念覆盖一切
20多年过去了,宋群依然在践行着她留学时的理想:致力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和国际之间的交流。而她所在的群体———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约有半数学成回国,报效国家,其中还涌现出许多佼佼者。比如当时留学美国的吴鹰,后来创办了UT斯达康公司,靠一种叫“小灵通”的电信产品闻名全国;比如同样留学美国的张朝阳,回国后,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门户网站搜狐;比如与宋群同年留学日本的唐骏,回国后成为微软公司的中国区总裁,随后又跳槽到上海盛大公司,并帮其在纳斯达克上市。
“与现在一部分80后和90后的留学生比,我们那批人身上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理想和信念覆盖了一切。”宋群说,上世纪80年代的留学生都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少人怀有远大的社会理想,互相之间谈论的是强国和富民的话题。而现在,当她问起一些正努力学习外语,准备出国的孩子到国外的目标是什么时,他们的回答是:多打几份工,多赚一些钱。
“与同时代一部分没有出国的人相比,我们那批留学生因为特殊经历而多了一份进取心和责任感。”宋群由衷地说,当她从日本回到大连后,看到有的同龄人拎着水瓶,悠闲地在公园里打扑克,或者牵着宠物狗漫无目的地遛弯时,她就会很感慨:“我为他们的生活态度感慨,刚刚过50岁的人,就以"退休"的心态面对生活,多少让人感觉惋惜和遗憾。”(曲家乙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