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思,字中津,1959年5月生于天津武清。刘学思秉承家学,自幼随父刘炳森学习绘画、书法和篆刻。1981年毕业于北京西城职业学校附属中国画专科。1983年他开始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美术设计及字幕的书写工作,曾为多部电影书写字幕,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也体现了刘学思优秀的美术综合修养与实践能力。1985年,刘学思赴日本留学,1995年春归国,在北京国际教学中心任书法、绘画、篆刻教师,同时从事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至今。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书画艺术院副院长。
见到刘学思时,最先打动北京商报记者的是他的朴实敦厚、侃侃而谈和对绘画的执著。
他先后得到董寿平、白雪石、秦岭云、田世光、崔松石等诸位书画名家的指点,在此基础上,他系统而深入地研习了中国画笔墨技法,汲取各家所长,并得宋、元山水之三味,在传统技法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东渡日本留学十年
为了进一步深造,刘学思于1985年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10年的留学生涯。1989年,他毕业于日本京都教育大学,专攻日本画。日本画作为日本文化的一种体现,具有重视内在高雅甚于外表的特征;另外,日本在保持民间文化艺术特色的同时,还在不同历史阶段先后受到中国大唐文化、高丽文化及欧美文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吸收与融合的特性。日本的“浮士绘”曾对欧洲的印象派绘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刘学思在学习日本画技法与日本绘画史之后,开始把其所学融入了自己原有的中国传统绘画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个人艺术风格。于是他先后在广岛、德岛、京都、仙台和大阪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受到普遍好评。在此期间,他曾多次接受关西电视台、《京都新闻》栏目等新闻媒体的采访。回国后,他一方面继续探索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之路,一方面在北京国际教学中心任书法、绘画和篆刻的兼职教师。在这一实践阶段,他的艺术创作得以再上新台阶。
遍访名山捕捉灵感
刘学思的绘画艺术继承了中国宋、元以来山水画的精华,他走过许多名山大川,意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作品,既有优良的民族绘画传统,又能够体现他的个人审美取向。他所创作的画中,白杨绿草、黄土青山、浓云薄雾、叠嶂重峦等大都具有沉厚、酣畅、典雅、润泽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艺术形式多元化的现在,他能够坚持且做到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实在是难能可贵。这和他的人品也是一致的:严谨、规范、理性,又不失豪迈。他融会了日本绘画的表现手法,做到“洋为中用”,使其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在繁复的空间结构中,他能表现出深谷的幽情、野花的幽香、月夜的幽静、山花的娇艳和古木的沧桑。他的画不是概念化的、空洞的,而是充满生命力的,能表现出大自然的朴野、清新、潮润。
刘学思非常关注生活,重视写生,在表现手法上讲究光影效果和透视关系,使画面具有实境感。他用笔凝重,意境深远。他的山水画严谨、精细、深入,如铜墙铁壁;而其意境空灵、内涵丰厚,又如天风海涛。
着力表现长城恢弘
长城是刘学思近些年着力表现的一个主题。长城作为中华历史遗产所具有的民族象征意义和文化含量自不必说,它那蜿蜒起伏、连绵万里的壮丽景象足以使人赞叹和引人遐想。刘学思的独到之处是把长城画得自然而率意,尤其把长城有机地嵌在绵延跌宕的高山峻岭之上,使之和大山融为一体。
我们似乎可以在他的画中感受到一个伟大民族的力量,一种民族的精神,如高山之耸峙,如大河之永恒。一种崇高感不由得从我们心中升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