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2002年6月,朱成以所有科目全A的成绩,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再次获得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最高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当选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她的父母根据其成长经历写成的家教手记《朱成在哈佛》也曾引起广泛关注。今年6月4日,她获得博士学位。
知道朱成,最早是因为《朱成在哈佛》那本她父母写就的家教手记;认识朱成,则是在2008年6月4日哈佛大学的毕业庆典上。当时,她忙得像只陀螺。说起当年申请哈佛奖学金的过程,她笑称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而谈及在哈佛的留学生活,她用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和台上玩月三个词语来描述她三个阶段的状态。关于毕业的打算,她准备“中美两边跑”。
留学三个阶段三种境界
用朱成的话来说,2001年她申请哈佛的全奖时,“跟现在其他出国留学生一样,并没有什么曲折的经历。”从申请到签证,都很顺利。“现在出国,已经不像30年前那样费尽周折了。只要按学校的要求提供资料就可以了。”
“古人说,读书有三种境界: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时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时如台上玩月。而这正好可以概括我的留学生活的三种状态。”朱成说,在北大读书时,她是隙中窥月,那时只是从教科书、录像带中了解美国文化,但都只是点滴片面的东西。
“到美国以后,开始全方位地跟不同的人接触,算是庭中望月吧。这个时候有了更具体的尺度,更了解美国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他们有着什么样的价值观。”
但这时的朱成,还是有那种文化边缘人的感觉。“像是一个中美文化夹缝人。”说到现在的感受,朱成说,是一种“台上玩月”的感觉。“就是出乎其内、入乎其外,既是画里人又是画外人的那种感觉。觉得自己从两种文化的夹缝人转变成为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的新人。”显然,如今的朱成,已经在中西文化之间游刃有余了。
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
虽然拿着全额的奖金,衣食无忧,但跟所有初来美国的留学生一样,朱成当年也面临着诸多困惑。
首先是语言。朱成说,虽然她在北大时是英语系的,“但到了美国,才发现我们当时学的都是书面语,很多已经过时了。很多词语,人家根本不是那样用的。”“其次,老师的授课方式也让我很久才适应。”朱成说,“我们国内读书时,都是强调尊重师长的,凡事要听老师的。但在哈佛,一切都不一样了。这里的学生都敢于跟老师挑战,甚至敢于跟诺贝尔奖获得者辩论。”直到第二年,她才学会怎样跟老师辩论。“另外,融入他们的文化也是一个障碍。”朱成说,其实在学术上,要跟美国同学有话题并不困难,难的是在日常交流上跟上他们的步伐。“他们说的流行歌星和球星,我都不知道,而且他们喜欢的棒球之类的运动,我也不感兴趣。”
“哈佛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
“当然,哈佛改变了我许多!”朱成说,在哈佛,她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她的思维方式,让她更宽容地看待事物。
“刚来时,我看问题的方式比较偏激。”她说,“在哈佛久了,我认识到了应该包容不同的文化。因而,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更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声音,求同存异。”
“另外,哈佛也给了我敢于竞争和敢于承认失败的勇气。”朱成说。说到毕业后的打算,她说还没计划好,应该是中美“两边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了。”朱成说,在美国,经常会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对她冒出几句标准的中文来。所以,她会利用熟悉中美两种文化的优势,做有利于中美文化交流的事情。(黄蓉芳、饶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