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信息与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1995年在英国Leeds(利兹)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95年回国后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工作,继续从事传感与检测技术、智能仪器、自动化监控和智能建筑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教书40多年,王汝琳教授如今的生活简单而忙碌,除了研究一些科研项目还要带一些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一如20年前他在英国Leeds(利兹)大学的时光。
1966年22岁的王汝琳从云南大学物理系毕业,随着一场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他本已拿到手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成了一张废纸。直到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之后,王汝琳重新开始攻读硕士、博士,1984年4月他顺利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家授予的博士生。
44岁那年,王汝琳先后以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的身份,在英国Leeds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Research Fellow),一呆就是7年多。作为硕士、博士生导师,王汝琳比其他教授忙碌很多,因为除了要带非洲、阿尔及利亚、伊朗等国家的学生之外,还要负责三个重要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通过英国煤炭局(British Coal)的验收并全部应用于英国煤矿中。
和王汝琳同龄的这一代人经历过大战钢铁、兴修水利磨练之后,对生活要求很低,即使周遭情况改变很多也能及时适应环境,所以他到英国之后一直都非常适应。要强的他为了能够全英文授课,刚到Leeds大学不久,就将整本讲义全部背诵下来。如今,在中国矿业大学的讲台上,王教授还坚持用双语教学。
谈及英国的教育体制,王汝琳说印象深刻。当年他所在的Leeds大学有2.4万名大学生、7000多名研究生,而只有一个副校长,校长是王室成员,学校只有人事和财务两个部门,所有其他工作,比如:负责招生、经费筹措等问题全部由50几个系自己负责。同时,在英国的学校里,招收学生要凭其上一学历中的学习成绩、发表文章数目和科研成果,选拔人才有所侧重。
说到年轻人在读书时最需要做的事情,王汝琳说:“一个人专业选择很重要,专业就是兴趣加上能力。同时年轻人需要有一个立志的愿望,懂得通过艰苦奋斗来创造生活、享受生活、为社会作贡献,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过一个有价值的人生。而现在很多父母师长包办得太多,舍不得给年轻人吃苦的机会。”王汝琳表示,中国学生比较用功,在较窄的范围内基础不错,但是语言和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方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