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仲敏/口述 林小宇 韩智颖/撰文
我无数次地来到这里,但梦里的我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不能感觉到地面的厚实,不能嗅到海洋潮湿的空气,不能感受到赤道灼热的阳光……每次从梦中惊醒,都会仰头长叹,接着又闭眼寻梦而去。
然而在1994年,我真实地走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的邦戛(PEMANGKA)街上了,实现这个梦想我用了34年的时间。
我清楚地知道,这次并不是回家——这里已没有我直系亲人和财产,但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生活过,对这里有着一份特别的珍爱,现在我珍爱在这里的每一分钟、每一个步伐、每一次呼吸。
毁城大火改变四千人命运
眼前的鱼巴刹街,让我心灵震撼,那是一条笔直的大街,“巴刹”是印尼话“市场”的意思,这里曾是城市中最大的海鲜市场,我家就在这条街上。
这条街上有我说不尽的故事,但影响我最深的是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大火,一场邦戛历史上最大的火灾,之后我们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1960年2月2日,也就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五凌晨时分,华人居住区的一幢房子着火,人们在睡梦中惊醒,惊惶失措地救火,埠里救火车也赶来了,但在接好水管后,水龙头的开关把手却因生锈敲断而无法打开,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一家接着一家烧,一条街接着一条街烧。
美丽的埠镇在6小时后变得满目疮痍,埠里五分之四的建筑被大火烧毁,1万多人的埠镇,受灾的人就达8000多人,而灾民绝大多数是华侨。
那时我在邦戛中华中学当老师,火灾发生当天,我就和一批中华公会成员及教师投入赈济灾民的工作中,第二天成立了由十人组成的救灾委员会,我担任秘书工作。其实我家也毁于这场火灾,抢救出来的东西只有父亲的补牙工具和一些衣服。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7个弟妹,火灾后,家里有很多事要我帮忙,但我选择的是为大众服务的赈灾工作。
赈灾工作非常成功,8000多灾民没有一人饿死病死,这不仅是救灾委员会的努力,更是全加里曼丹华人社会同舟共济的结果,如果没有那种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救灾委员会这个民间机构,又能起到什么作用?然而,成功的赈灾并不能消除笼罩在华侨心头的阴霾。
当时各项法令法规使得华侨很难生存下去,“县以下的外侨不得从事零售商业”的总统十号法令,让做小本生意的华侨失去了生活来源,加上沉重的外侨税,压得华侨喘不过气。无奈之下,许多灾民只能选择离开这里,约4000人伤心地乘坐祖国的接侨船回到中国。
在回国的船上,我望着渐渐远去的加里曼丹岛,心里十分惆怅,曾经以为凭着华侨那种“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就能与当地人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在面对另类困难时,我们显得渺小,显得无助,显得乏力,所幸,我们还能回到祖国。
中华中学培育了年轻一代
邦戛中华中学矗立在大街的尽头,它是一座木头建筑物,不仅梁、柱是木头,墙和地板是木头,连屋顶的瓦片也是用木头做的。学校的校舍很完善,不仅有教务室、梯形大教室、理化实验室、生物标本室,校园里有花园,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学校在20世纪初建成,地皮是一位名叫温帝保的老华侨捐献的,他并不富裕,但他把毕生的积蓄捐给了学校,没给子女留下一分钱,每到清明节和中元节,学校都要安排毕业班师生为他扫墓,让大家记住这位无私的老人。
我远远地看见了邦戛中学,但它已成一个遗址,它破烂不堪,摇摇欲坠,原先那种气度,那种活力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一种风烛残年,一种无声的哀诉,从它身上看到了华文教育的兴衰。
曾几何时,这里是中华小学第一校,从这里飘出去的读书声、歌声、笑声,让邦戛年轻许多。那时的同学们个个风华正茂,英姿飒爽,男同学短袖衬衣短西装裤,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女同学穿花裙子花衣衫,婀娜多姿让人难忘。小学时,我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女同学把我当作小弟弟,有的走路牵着我的手,有的分给我零食吃,有的将她们的手绢和钱包寄在我的口袋,我也知道,那些年纪大的男同学羡慕我简直到了妒忌的地步。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节日,邦戛都会沉浸在红色的海洋里,五星红旗与印尼红白国旗交相辉映,而平时,华侨社团、华侨学校也是一派生机勃勃:学校白天上课,晚上成了职工及妇女夜校,那时我才15岁,担任过妇女夜校的老师。当年邦戛有校友歌咏队,嘹亮合唱团、篮球队、青年歌剧社、同学歌剧团等组织,我参加的是合唱团的高音部,还随同学歌剧团下乡举办筹募教育经费的义演,那时唱着《嘹亮的钟声》、《奋起吧大众们》、《战斗的春天》、《我们是熔铁匠》等歌曲时,大家的激情都涨到了沸点。
当老师的经历也很值得留念。我在这里读初中,在雅加达读高中,毕业后回到邦戛中学任教,还记得,在各方的支持下,我自制理化实验教具和建阶梯式大教室,还把家里的钢琴搬到学校,供课余歌咏活动用,我的钢琴也就因此躲过了邦戛的那场大火,乡亲们说,这是托大众之福!
我久久凝望着这破旧的遗址,舍不得离去,我知道,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看见它了,它随时会被风吹倒,被人拆掉。突然,我看见学校门前那棵南洋杉,它还是那样郁郁葱葱,那样昂首挺立,我仿佛又看到了一位老朋友,高兴地跑过去抚摸它,把刚才的忧伤抛却一旁。
邦戛的大海美丽而又深沉
邦戛海边的石咀是人们最爱去的景点,这里的大海宽广无比,其实这就是南中国海,老华侨说,从这里出发往北航行,穿过七洲洋就可以回到唐山。我们喜欢在这里观看日落,日落时的大海一片通红,泛起的涟漪金光闪闪,当太阳贴近海平线时,它的颜色就如炭火一样鲜艳,美得让人不忍逼视。
1955年4月11日,在自香港载送中国代表团成员到雅加达参加万隆会议的途中,“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就在眼前大海的上空被敌特炸毁。事情发生第二天,中国驻印尼总领事黎笑村领事专程到邦戛,要求侨胞协助救援,邦戛中华公会立即派一批骨干带着渔民驾汽船出海,到出事的纳土纳岛,企盼在这个海域能看到或找到一些东西。其他的人围坐在收音机前,关注着事情的发展,当从广播中得知周总理没有乘坐这班飞机后,人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亚非会议如期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当周恩来总理出席会议的消息从广播中传出,华侨异常兴奋,大家奔走相告,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更让华侨高兴的了,邦戛的华侨都把这次会议当作重大的日子怀念至今。
从海边回来,我来到了邦戛大路旁的一座纪念被日寇残杀的印华人士纪念碑前,这是埠镇一直没有改变的建筑。小时候我和同学们最爱来到这地方,这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召力,它很肃穆,很庄严,大家几乎认识碑石上铭刻的英烈,知道他们的故事。现在的纪念碑还是那样,它高约4米,碑体用水泥建成,但镌嵌在大理石上的中文名字已被水泥抹盖,只留下印尼文字。
华侨当时约占邦戛埠镇总人口80%,他们爱这个埠镇,创造了这个埠镇,为这个埠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谁又能抹去他们在邦戛历史上的身影?
望着来去匆匆的人群,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了解邦戛曾有过的这样一段历史,这样一番风云。
(来源:福建侨报。贝仲敏,男,现年67岁,退休前任职于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