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手裁山川锦绣 驰骋人文情怀
——吴荣治先生和他的“在园”之梦

2005年12月08日 14:48




文/王学信 何宏兴

  古谚有云:“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当笔者在北京华侨大厦有幸见到吴荣治先生,并款款唔谈时,便深感古谚之真切。虽然早就闻听先生颇有儒雅之风,此次相见,仍觉言者之不足,先生之学养实有过焉。但见吴荣治先生一身浅色休闲装,足下纯黑软底皮鞋,目光睿智,眉宇间透出几多英气。其风度之洒脱、神情之飘逸、韵致之高雅,均非常人所能及。倘未得儒、释、道三家之学熏陶有曰,且多有于社会、人生之体悟,则安能达此境界耶?

  吴先生现为香港润成纺织集团主席、香港工业总会理事、广东省侨联顾问、开平市政协常委、香港孔教学院副院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常务董事、香港开平同乡会荣誉会长、香港五邑联谊会荣誉会长、香港华侨华人总会名誉会长……职衔众多,公务极为繁忙,然先生以服务公众、桑梓为己任,乐此而不疲,精神则愈加健旺。

  唔谈之中,先生追忆往事,娓娓道来,而述及当下,又深感欣慰。其故园之思,乡梓之情,溢于言表,于中华传统人文精神,更见刻骨铭心。于是,笔者眼前似见先生数十年之奋斗、求索,而先生之事业行迹亦靡不毕现焉。

坎坷砥砺英才 先贤熔铸梦想

  吴荣治先生的家乡在广东著名侨乡五邑之开平楼岗乡,当地乡民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即纷纷飘洋过海,远赴美、加谋生,后渐成此地习俗。吴先生祖父吴惠其先生年甫17岁,便追随先侨前往美国,由于其聪颖过人,勇于吃苦,又勤于学习,很快便操得一口流利英语,颇得一位洋人富商赏识,被聘为管家。其祖父克勤克俭,于50余岁时每为莼鲈之思所苦,因念及叶落归根,逐毅然携历年积蓄回归故里。祖父亲力亲为,自行设计,建起一座中西合璧之花园式碉楼,并置买16亩田地,除自种自食外,余者租与乡人。祖父怡情花木,含饴弄孙,承膝下之欢,得享晚景之娱。儿时的吴荣治随祖父侍弄园圃花草,像幼年鲁迅在百草园那样寻觅到无穷乐趣,对乡土田园逐萌生一种深深的眷恋。

  岂料这多余之几亩田土竟惹来不虞之灾,当地“土地改革”时,吴家被划为地主成份。在那个阶级成份几乎决定一切的年代,挫折、磨难遂不旋踵而至,正在高小就读的翩翩少年吴荣治顿成“另类”,前程渺茫,心中郁郁。这个酷爱中华古典诗文的聪慧少年,不得不在初中毕业后,以侨眷身份只身来到香港,以谋出路。50年代中期的香港,远不如今日港九之富足,谋生殊为不易。18岁的他进了一家小型制衣厂做徒工,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月薪不过区区5港元。忆及此事,吴先生感慨道:“倘让我自主选择,我更愿当一个文化人。”然而,他虽有文化上的过人天赋和不懈追求,却为环境所迫而难遂人愿,他不得不打工谋生,就此踏上了经商创业一途。

  这家小制衣厂依然恪守着旧式师徒关系,师傅轻易不肯将自家谋生的特技、绝活教给徒弟,三年苦干,吴先生不过学了一点儿车衣、裁衣的基本技能。焦虑中,吴先生看到师傅桌上放着一本英文书,是关于时装剪裁技术的,他兴奋地抄下书名,托侨居英国的舅父将书买了回来。于是,他彻夜苦干,翻字典,查单词,一点点儿啃下了书里的技术和方法,到后来全书内容全然烂熟于心。几十年后,吴先生回忆起此事仍很激动:“这本书影响了我的一生。”

  同样影响着吴先生一生的,还有泱泱中华文明史上数不清的灿灿群星。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苏轼;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打工之余,他吟咏着中国古代这些杰出诗人的优秀作品,体味着个中况味,深受中国古代文人风骨的激励和感召,他们便成了他人生与精神的楷模。与此同时,他以书为良友,广泛涉猎,大凡中外古今名著,总是开卷有益,视野因此而开阔,目光因此而深邃,精神亦因此而充实,书籍注定要与他一生为伴。

  七年转瞬而过,精通专业而又干练勤勉的吴先生被礼聘为一家制衣厂厂长,那年他刚刚24岁。不久,吴先生的胞弟吴荣熹也辗转来到香港,兄弟俩共同商议,决定在一所住宅楼里以月租金300港元租用50平方米场地,再租来10台缝纫机,开办起自己的生意。当时虽然还仅仅是从大服装厂拿些定单做来料加工,但兄弟俩与属下员工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戮力同心,生意仍做得有声有色。

“润成”崛起香江 人文堪称要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政治运动使大陆愈加与外部世界隔绝,而日本等发达国家正致力于发展家用电器、汽车等高新科技产业,则将服装、纺织、塑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渐次转至香港,使香港服装业面临空前机遇,迅即蓬勃发展起来。此刻,目光深远的吴先生敏锐地预见到香港服装业界对面料的巨大需求,这一需求将使整染业的利润空间随之增大。于是,他接手了一家整染厂,兄弟俩悉心经营,将品质视为企业的生命,实施源于美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整染厂的优质产品旋即以极佳的声誉和口碑打开了市场,整染厂的规模亦迅速扩大,成为香港同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并由此奠定了后来润成集团发展的基础。

  谈及事业成功,吴先生深有感悟,他说:“文学艺术培养人的情商,陶冶人的性情,开拓人的视野,提升人的品格,这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文要素。而学文有成的人,他们的思维能力强,善解人性,洞明世事;他们处变不惊,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正是一个成功实业家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为此,他非常推崇李嘉诚、霍英东这些杰出的商界风云人物,认为他们虽然生于动乱年代,年少失学,但成功后能知其不足而急起直追,设法补救。一是善用他人智慧,请优秀的文科人材做参谋、顾问。二是用功读书,“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利用三余光阴,终于学识日进,他们的事业也就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实,吴荣治先生本人不也恰恰如是吗?

  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吴先生所论更是鞭辟入里,他强调:“市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宰,所以企业要以争得市场为第一要务。若要争夺市场,产品的品质则是必须的,而产品的品质又取决于人的素质。因此,素质决定品质,品质取胜市场。”

  他说:“我在美国居住时,见到了美国装修工匠的工作。他们要在墙壁上挂一幅画,先用尺很认真地量度位置,用水平仪先打好水平线,然后,将多少号的钉,挂多大的画,用多大号的螺丝刀,拧多大号的螺丝,分得清清楚楚,准备得妥妥当当。这给了我很大感触,因为我在香港、在国内还没有见过这样的装修工匠,怪不得他们的装修水平高。做事认真,严格按程序工作,已成为他们的文化。”

  “如果从设计和品牌上看,法国和意大利的时装设计能领导世界潮流,而我们的服装业只能替他们的品牌代理加工;中国自创的品牌,遑论走向世界,就算在国内市场也未能站得很高。”吴先生分析道:“法国和意大利的国民,教育程度比较高,人文素养比较深厚,有很好的艺术修养。服装是为人设计的,所设计的产品要令人适用、满意,令人在精神上获得愉悦,让拥有及使用者感到荣耀,这样的设计才算成功。当然,这样的设计,一定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其基础。而我们的设计师目前还是以抄袭模仿为主,再加上一些花巧,缺乏深度,缺少内涵,所以未能创造出走向世界的服装品牌。”

  “再看看我们的生产线,的确也需要多方面检讨和改进,”吴先生感慨道:“首先,基层员工文化程度太低,综合素质太差;其次,是我们有‘差不多、大概齐’的坏习惯,做事不认真,不细致,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同时,我们未能养成守规矩、负责任的好习惯;还有,就是不少人依然如一盘散沙,缺乏团队精神,因此,全面提升人的基本素质,才能确保我们的产品质量。要知道,当今世界已进入后工业时代,未来能在市场上立足的,一定是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高品质的企业。”

  吴荣治先生的一番成功者言,听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诚为忧国忧民之谠论,令人油然而心生感佩。

投资造福乡梓 仁爱遍及故园

  文革浩劫结束了,广袤的中华大地吹拂起改革开放的春风,关闭已久的国门仿佛在一瞬间迅速开启,祖国深情呼唤着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回内地投资兴业,共创盛世辉煌。

  此刻,远在美国的吴荣治先生眼望祖国充满希望的未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前景,那在心中始终涌动着的乡情,瞬时不可抑制地喷发出来。他要将在香港的资金和技术投向国内,领风气之先,造福乡梓;得时势之便,互利双赢。1981年,他率先在东莞投资数百万美元,将整染厂搬来,谁也没想到,此举示范作用如此之大,一时间,旅居港澳的开平乡亲纷纷仿效,掀起一轮回内地投资热。翌年,吴先生又将巨额资金投向家乡开平,相继建成润成(开平)整染厂、润成织造厂,如今这两家业绩颇佳的现代化企业已成为香港润成纺织集团在内地的重要产业基地,润成的产品也以其上乘品质,赢得了国内外市场,成为ESPRIT等欧美、日本等国际名牌和国内“猎人”、“以纯”等服装品牌的指定面料。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和宅心仁厚的长者,吴先生将自己慈爱的目光又投向家乡的公益和教育事业。为修建开平的开元古塔、为支持家乡10多所中小学办学、为资助特困群众和学生,以及赈灾救灾……他踊跃捐输,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吴先生仅为家乡直接捐资便已逾五百余万元。

  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在开平广为流传。当年,一个名叫敖振峰的高三毕业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不久,父亲便因意外而身亡,其母又是残疾人,家中尚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全家顿时陷入窘境,敖振峰为挑起生活重担,被迫打算弃学。吴先生闻听此事,心情异常沉重,他辗转找到敖家,登门看望,善言抚慰,并资助6万元作为敖振峰上大学和敖家生活之用。每当提起当时所见敖家凄凉景况,吴先生眼中便禁不住涌出泪花:“真是太可怜了!”孔子曰:“仁者,爱人。”其此之谓乎?

  吴先生的爱,确乎是一种超于常人的大爱,他深深挚爱着祖国的山河大地、家乡的父老兄弟,以及家中的每一位亲人;挚爱着中华文明史上的古圣先贤、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万古不衰的中华人文精神。正是基于这种爱,他斥巨资在家乡兴办实业,他关爱家乡的公益、教育、文化事业及弱势群体,他教育在美国长大的三个女儿勿忘国语及中华文化,并将小女儿送回香港的中学就读……这也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而这情意正向更深、更远的领域拓展着、延伸着……

山水·田园·野趣 诗情·画意·文心

  吴先生心灵深处始终蕴含着挥之不去的“中华文化情结”,做一个“文化人”更是他儿时的梦想。如今,他要在家乡寻觅,“让文化之梦”变成现实,让中华人文精神的乳汁哺育侨乡儿女和侨乡的未来。终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这一“文化之梦”的绝佳载体。

  1996年的一天,开平市郊梁金山麓一处狭长而草木丰茂的山谷使他眼前一亮,他后来记述道:“此地翠竹盈岗,苍松遍岭,花草秀美,蝶舞莺鸣,雍容幽雅,仿如绝代佳人。余第一次踏足此地,即惊为桃源仙境,造园之念,油然而生。”的确,当时吴先生“立足‘谷中’,前方视野空阔,仰见三面山峦环抱,青翠欲滴,岭顶林木参差,勾画出一道起伏有致的天际线,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连成一幅绝美的天然画图。”吴先生喜不自胜,逐斥资购下,他要在这里驰骋儿时旧梦,让中华文化展翅翱翔。

  吴先生回忆道:“邀天之幸,赐我如此宝地,如何构建,将之美化,深感任重、惶恐。幸得好友叶子贤建筑师之助,一齐构划,备尝艰辛,六年于兹,才克底定雏形。但整个过程,也令我与子贤兄过足了造园瘾,实平生一大快事也。”其间,先生好友吴肇钊、陈暧、黄笃维、朱帆、李醒韬、潘鹤等专家学者多有指教,亦使该园受益匪浅。这,就是“在园”,他解释说:“在,七分是实实在在,三分是自自在在。”好一个实在、自在,其实这也是中华文化。

  今天的“在园”已成为“当代第宅园林中的精品”,它地处开平市郊,地偏而静,远离尘嚣,门前楹联分明道出此园好处:“筑雨榭云亭,寄故国悠思,让旖旎南岭风光,都入我,三面青山,三泓绿水;伴豆棚瓜架,温儿时旧梦,爱潇洒东坡笠屐,也栽他,几竿修竹,几树苍松。”

  进得园来,但见山环水绕,茂林修竹,飞瀑溅玉,鱼跃深潭。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映带之情,一派峰回路转、陌上花开的自然风光。园内有水榭亭台、民居别墅、竹篱茅舍,均错落有致,点缀于真山真水之间,既澹泊古朴,又高雅清新,犹如一幅值得再三品读的山水田园画卷。

  倘在园中徜徉,则移步换景,景致无穷。忽而置身深谷,忽而跷首悬岩,忽而幽篁滴翠,忽而曲水回环。林木有天然之美,山径无斧凿之痕,碧茵翠柳,野藤山花,伴随泉声鸟语,竹韵松风,一切皆宛如天成,确乎造化之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忘返者,不知凡几。

  你于不经意间,会蓦然瞥见几处农家庭院。茅舍数椽,草亭几间,豆棚瓜架,菜圃蔬畦,无不宛然在目。而此刻,犬吠深巷,鸡鸣田间,麻鸭戏水,雁带斜阳,远处墟烟袅袅,端的一幅陶渊明世外桃源图。尤令人叫绝者,是不远处碧绿的湖畔,静静泊着一只乌篷船,那诗情画意,则呼之欲出矣。

  主人匠心独运处,还在于鲜花丛中矗立起的那两幢欧式别墅,内有宽敞明亮的画室,简洁舒适的客厅,幽静别致的琴房,古朴典雅的藏书阁……让人在兼得山水之乐、田园野趣的同时,感受现代文明的舒适与惬意,满足现代人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需求。

  “在园”是主人理想与心血的结晶,是“天人合一”的园林佳构。它有着太多的诗情、画意、文心,蕴含着太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值得人们一读再读,品味再三,以养性修身,提升人生境界与人文素质。

岭南浓墨重彩 “在园”山高水长

  与吴荣治先生熟识的朋友,都说他既不像一个“企业家”,也不像一个“商人”,而更像一个学富五车的“文化人”。的确,他想得最多的是中华人文精神的薪火相传,他举手投足间流露最多的是对精神境界的不倦追求。从小便浸淫于中华古典诗文中的吴先生,加之数十年间自学不辍,以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今已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他随手写下的一首七绝《在园怀远》,即可见一斑。其诗曰:“天涯何处觅知音,云影清溪洗素心。篱菊幽篁明月夜,时闻山鸟和泉琴。”其诗质朴率真,清新可诵,且熔出世入世于一炉,味之有唐人余韵焉。

  今日之“在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溶入先生太多的梦想、心血、理念和情愫,故尔先生视若拱璧。然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并不以此为一家一姓之私物,而将其作为宏扬中华文明的窗口、展示华侨文化的平台和研究当代园林艺术的科研基地,奉献给侨乡和社会公众,使其社会功能最大化,先生之思想境界,可谓高矣。先生作为香港孔教学院副院长,对源远流长的儒家学说备极推崇,所到之处,不遗余力地倡导儒学理念。他特地于“在园”设立了“曲水论坛”,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此讲学,宏扬儒家精神,而“曲”字当源自“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故乡曲阜,“水”则指泮宫之水,泮宫即古代学校。“曲水论坛”正在五邑侨乡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有道是,“主雅客来勤”,于是,文人墨客联袂而来,在此雅集,吟诗作赋,泼墨挥毫,为“在园”留下诸多丹青、墨宝,“在园”因此而更添风采。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先生、全国政协侨委主任郭东坡先生、国务院侨办主任陈玉杰女士、国家文物局两任局长张文彬先生、单霁翔先生先后造访“在园”,深感其优美宜人,大加赞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亨利博士来到“在园”,在惊喜中深深感受到东方文明的魅力,而美国亚利桑那州州务卿珍妮丝·布鲁尔访问“在园”时,连连惊叹中国园林的美丽,并真诚地表示,她的女儿结婚时要到这里来开Party。

  江门市百余名侨界人士曾应先生之邀,于园中举行交流联谊活动。吴先生对他们说,“在园”是属于侨界的,欢迎你们常带侨界朋友和海外侨胞来此参观游览。让他们来看看咱们中国自己的山水园林,让他们来领略中华文化的真谛,增强他们,尤其是海外华裔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于是,江门、开平不少海外乡亲寻根团回乡寻根问祖,都被邀请来“在园”参观,神奇的中华园林果真令海外华裔青少年分外着迷,而“在园”所承载的华夏文明底蕴也深深地植入他们的心田。

  为弘扬中华文化,吴先生成立了“在园文化基金会”,竭尽所能,全力拓展文化事业的发展。2005年3月31日至4月3日,该基金会主办了“在园侨乡文化论坛”,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位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媒体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学者对侨乡文化的多个层面给予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成果甚丰,目前已结集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吴先生非常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他经常邀请中小学师生来“在园”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沙龙活动。三年前,他还设立了“在园中学生文学奖”,并定期举办“在园书画作品大奖赛”,让“在园”真正变成侨乡青少年文化与交流的园地。与此同时,吴先生正不辞辛劳,为现存的1833座“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热情奔走。

  现在,“在园”正成为岭南五邑侨乡令人瞩目的亮点,它的湖光山色,月影花香,连同诸多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无疑将具有永恒的魅力。而它的主人——吴荣治先生,也因之而在开平、在五邑侨乡、在岭南沃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先生之道德风范、爱国情愫,以及不倦追求,亦如山之高,水之长,正为更多的人所仿效、所传诵……(《海内与海外》)



编辑:谢萍】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