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儒雅,文质彬彬,两鬓飞霜,谦谦君子风度,在今年的浙江省两会上,记者再次遇到被誉为“侨界的文胆智囊”的徐松华先生。一年前想为他写点什么的想法,终于得以实现。
去年两会,徐松华给浙江的发展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他认为,浙江省内领导应高度重视“九•一六西班牙烧鞋事件”带来的影响。此外,他还建议政府能重视华文教育,“记住自己的‘根’在那里”。会议结束后,还和其他特邀委员一起考察了浙江的贫困地区,并慷慨解囊,资助当地建立希望小学和敬老院。
今年两会,他不仅仅再次带来有益的建议,同时他还带来了《爱国护侨 继望开来》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成立20周年的特刊,展现协会23年来的经历。
徐松华1948年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港头村的一户务农的华侨世家。因父亲出国,十岁的徐松华就在慈母的严教下成长。他勤奋俭朴,品学兼优。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被推荐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到青田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在那里,他曾带出了一支一炮打响全国的青田县“画童队”。
1984年出国后,他从最底层的走街小贩干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西班牙马德里开办起京园酒家和中贸公司,在竞争激烈的欧洲餐饮业和经贸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事业甫成,徐先生于1988年参加了当时西班牙唯一的华人社团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从此在西班牙华人社会所开展的各种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徐松华这位爱国侨领的活跃身影。从运筹策划到动手操作,他都不辞辛劳地积极参与,无怨无悔的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热忱爱心。他根据华侨华人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维护华人社会的安定团结,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这一主张。中国人旅居欧洲百年来,终于开始了以团体的力量、统一的声音、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新历程。
在采访徐松华先生时,我们听到的是令人心灵震撼的故事。
1992年8月,马德里一个9岁的华裔男孩被歹徒绑架并被勒索五十万美元事件;
1996年发生陈永强事件,徐松华与侨领们商讨对策,一致决定举行示威游行表示强烈抗议。徐松华和大家举起墨汁尚然淋漓的横幅和标语,向出事地点,也即西班牙国内最大的广场——西班牙广场进发。这是中国人定居西班牙以来第一次这样的示威大游行,整个西班牙为之震动;
1998年2月,一家西班牙电影制片厂要拍摄一部以暴露黑社会内幕为名、实际上却是恶意丑化中国人的电影《黄泉》事件;
2004年9月西班牙埃尔切市的火烧中国鞋事件……
只要有损害华人华侨利益的事件,徐松华毅然地站出来疾呼。
同时,徐松华看到,一些旅西华人存在“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的老观念,凡是遇到欺辱和麻烦,都逆来顺受,自认倒霉。为此,他这些年来执笔撰写了一百多篇评论、杂文和报导,用笔说话,主张“卑躬屈膝称不上维护尊严,仰人鼻息谈不上自强自立,逆来顺受争不到独立人格,委曲求全换不来公道正义”,尤其和洋人打交道既要注意礼节,更应不卑不亢,据理力争。这些文章,对华人社会中少数不良分子的犯罪活动进行了严正的揭露、抨击,对广大华侨华人进行团结奋起、捍卫自身正当权益的宣传教育,起到了醒世的“匕首”作用。
当记者问他,是否为这些行为而后怕过,他十分自信而且坚毅地说道:“从来没有。”
为了侨胞利益,徐松华年复一年的奉献,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超负荷的运转,使他年仅半百就两鬓挂霜。有人曾不解地问他,为什么在国外不趁年富力强的黄金时代抓紧时间多赚些钱,却热衷于义务为侨团工作,不但要贴上许多精力和钱财,有时还吃力不讨好,遭人误解?
徐松华回答说,虽然有人不理解,说我是傻瓜,但是我愿意做这样一个傻瓜。侨胞们相信我,我就应该为他们尽到一份责任。(来源/中新浙江网,记者/袁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