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报北京消息:考古学家像剥洋葱一样将中国江南地区青铜时代的土墩墓层层揭开,首次看到这种神秘古墓的内部构造,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学术界的江南古代丧葬之谜。
据新华社报道,考古学家根据土墩墓的埋藏特点采用逐层剥离的清理方法,揭示了青铜时代江南土墩墓营造的整个过程。他们共发掘土墩40座,清理墓葬233座、祭祀器物群229组、墓葬建筑遗存14座,出土以几何印纹陶、原始青瓷器为主的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各类文物达3800多件。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说:“此次发掘使江南土墩墓首次以其明确、翔实、可靠的田野考古学资料确立了它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对研究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关系、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等重大课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推动江南土墩墓的保护提供了最新的科学依据。”
土墩墓是青铜时代江南地区特有的埋葬方式,一般没有墓坑,采用堆土掩埋、平地起封的特殊方式安葬,主要分布在苏南、皖南、浙江一带,江苏地区以句容、金坛一带分布尤为密集。
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土墩墓以来,由于各地发现的土墩结构异常复杂,对其文化性质的争议不断,成为长期以来困扰学术界的谜团。
2005年4月至9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宁常、镇溧高速公路沿线的江苏句容天王寺、金坛薛埠等地的土墩墓群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发掘,这是迄今为止对江南土墩墓考古发掘规模最大的一次。
林留根说:“我们特别在土墩墓的形制、结构、埋葬、祭祀习俗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确定江南土墩墓不仅有一墩一墓,也存在一墩多墓,而且一墩多墓的现象明显较一墩一墓更为普遍。”
“我们还清理出痕迹清晰的船棺葬具、石床及木构的人字形窝棚式墓上建筑,这些都是江南土墩墓考古研究的最新进展。”林留根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施劲松说,此次发掘最主要的学术意义在于它澄清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土墩墓的模糊认识,同时也为土墩墓的源流、分期、分区等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