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九江镇起源于唐宋之间,有着800多年的历史。素有“鱼米之乡”、“小广州”美誉的它,得交通之便利而成为著名的侨乡。据不完全统计,九江镇在世界各地的华侨接近20万。一代又一代的华侨从这个古朴繁华的古镇走出去,散落世界各地,而在他们心中,儒林之乡的精神传承以及沉淀在心中的乡情永远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精神牵挂。九江华侨们将心留在故土,将情牵于桑梓。他们的热忱变成故乡的一座座桥梁,一个个学校、敬老院。
有人烟处就有九江人
九江镇,因有大小九条涌水源,由外分别流入汇合于此,通连西江,故名“九江”。川流不息的西江,不仅哺育了九江镇的土地,也为九江镇传递了古代中原的文明,传递了先进的海外文明。勇于开拓的九江人得交通之便利,多出走海外,得风气之先。现在,九江的海外华侨有十几万之多,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有九江人。
九江华侨众多,他们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除了香港、澳门外,越南、墨西哥、美国、英国、法国等都有很多九江乡亲。
据了解,九江人早在几个世纪之初便有很多本地人出外闯世界,他们在海外赚钱后,首先便是寄给家里支持家属生活。因为当年邮路不畅,很多人只能通过各种银号来寄钱。当时的九江,很多人靠海外的亲人寄钱生活。
侨居海内外的九江人,虽然各自拼搏,但很早就组织起各种侨会、商业团体,他们不但共谋互助,也联合起来协助家乡。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旅港南海九江镇商务局”(后改称“旅港南海九江商会”)便在香港成立,他们在海内外联谊乡亲,也关注家乡的建设。创会初期(1914年),恰好遇到九江桑园围崩决,旅港南海九江商会立即投入救济水灾当中,各项捐款源源不断寄回九江。
据介绍,在八年抗战期间,因为日军的侵入,国内与海外的交通、经济往来被迫中断,不少华侨家属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而饿死,抗战胜利后,香港商会、海外的同乡会等立即成立了一个灾后赈灾委员会,派人回来全面调查灾情,设立学校,推动各项建设的恢复。
解放后,华侨对九江建设的支持更是不遗余力,他们热心协助家乡兴教办学,捐建公共文化设施等。也许是因为久受“儒林之乡”儒雅之风的影响,九江华侨分外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华侨在九江兴建了不少学校,如旅港乡亲、原佛山市、南海市荣誉市民——曾家阜先生在九江投资的学校有:儒林中学、下北曾秩和纪念学校、曾秩和纪念初级中学、曾秩和纪念高级中学、下北曾秩和纪念学校附属幼儿园等。17年来,曾家阜先生总捐赠金额达2700多万港元,被誉为教育慈善家。此外,旅港乡亲潘新安也捐资修建了潘溢佳纪念幼儿园、潘南典纪念小学、横玑本源学校等。九江华侨除了热心教育外,还捐资修建了敬老院、医院等,如大谷敬老院、上东敬老院、九江医院等。华侨对故土的点点乡情都融入了九江这边土地。
侨乡风景:
屋:西洋建筑风格
九江是著名的侨乡,因此,九江的侨房也特别多,九江很多精美华丽的侨房都是当时的华侨衣锦还乡后建起来的。在那些侨房中,融合了岭南建筑风格与西洋建筑风格,它们成为九江华侨历史活的见证物。
在九江侨房中,有一座“吴慎德堂宅第”,即俗称的吴氏大宅,特别引人注目。
据介绍,光绪年间,九江华侨吴庚南在海外经商有道,衣锦还乡后在家乡建起了十几间单体住宅,它们采用“锅耳”式封火墙风格,大小形式一致,排列整齐。整个住宅称为“吴庚南府第”,后改为“吴慎德堂宅第”。它包括花园、亭阁等,占地数千平方米,成为一时之景。
20世纪初期,吴氏子孙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对原建筑进行改造,在原“锅耳”住宅南边又起了四幢高楼,采用了不少国外进口建筑材料。现在,在大宅内还能看到褐色花纹意大利瓷砖,看到石膏线装饰的天花板。
在九江,类似吴家大院之类的侨房还有很多,有上东村的朱家楼,城区的粱家楼、飞机楼,大谷村的岑局楼等。这些侨房在建筑水平、工艺、材料上都与一般的民宅有很大区别,对于研究九江当时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风俗有重要价值。
侨房,如同九江华侨历史活的见证物,它们以自己的独特风华点缀着这个古镇。
桥:桑梓情深桥相连
九江水多,桥也多,每一座桥后面都有一个故事,而这故事很多与华侨有关。九江最负盛名的几座桥便与华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它们身上,凝聚着华侨对故土、亲人深深的桑梓之情。
九江有不少桥是由华侨捐资修建,其中的松柏园桥是1989年由松柏园捐建。九江的璧堂桥是旅港乡贤邓权洪先生兴建,他为了纪念先君而建此桥,桥以父亲之名命名,一座桥写满了对父亲的敬爱之情。与此相对应,在璧堂桥不远处,还有一座慈母桥,它是旅港乡贤曾家阜为纪念其母捐资修建,“慈母”二字已道出了他对母亲的眷念之情。
九江除了有“慈母”桥,还有“寿母”桥,寿母桥的背后同样寄托着华侨对故土的深情。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江佛公路即将通车,九江作为交通要津,一定要建一水泥桥才担负此责。当时有关氏兄弟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因此由关章庭联络华侨为家乡建桥效力,建成后为了纪念他的百龄母亲而取名寿母桥。(来源:珠江时报,作者:王娟 钟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