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的侨乡文昌、琼海,不少村子几乎家家有“番客”,留客村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位于万泉河下游的村庄,距博鳌亚洲论坛会址不远,风光秀美,平静安逸。置身其中,你会发现深深的侨乡印记:中西合璧的侨宅、爱喝咖啡的农民、会讲“番话”的阿婆,还有许许多多饱含着华侨的泪水和牵挂的辛酸往事。
留客村约有400年历史,全村175户,农业人口260人,华侨650人,外出人员130多人。村中80%的家庭有“番客”,旅居海外的乡亲比村里人数多两倍。留客村分上下村,北临万泉河,南靠龙潭岭。民居散落于万泉河畔,有华侨特色建筑民居多间,其中以印尼侨领蔡家森所建的蔡氏民居最具特色。
留客村留客,却留不住乡亲们去番的脚步。百余年来,番客们回了又走,走了又回,将深深浅浅的异国文化烙在万泉河边。
侨乡印象:侨迹深深处处寻
【留客】
留客村是万泉河边的小村庄。清清万泉河从村庄一旁静静流过,青青龙潭岭伸出臂弯温情地拥着村子。村民民居就散落在沿岸浓绿的掩映中。
4月19日,我们走进留客村。村庄风光秀美自是不必多说,光是 “留客”这村名就颇让人遐想。
莫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家桐这样介绍自己的村庄:明代乐会县治设于乐城岛(现博鳌镇乐城村委会),乐城四面环万泉河,县城之外的村庄大都“发市”(赶集)于此。当时留客村有通往乐城的渡口,来往过客甚多。留客村环境优美,前傍河后依山,加上村民好客热情,来往于乐城的客人都喜欢在此过夜,第二天赶早集。久之,人们称村庄为“留客村”。
【去番】
留客村留客,却留不住乡亲们“去番”(到东南亚谋生)的脚步。清末民初,留客村涌起“去番”的风潮。从村里再向前数公里就是浩瀚的南海,村里有码头并且有专人开往南洋的专线帆船,于是村里男丁做着去番的掏金梦,满怀希望乘船下南洋去了。一时间几乎是家家户户有人去番,做着同样的梦,结局却不一样。有人漂泊一生、穷困潦倒,有人发家致富、衣锦还乡,更多的人是打工赚了点钱贴补家用。
目前,全村包括华侨在内共有175户人家,住在村里的常住人口数仅260人,在海外的人口数则为650多人。
【侨宅】
“去番”不仅使留客村华侨众多,留给村庄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光说民居,以蔡氏民居为代表的侨宅建筑就令我们叹为观止。建于1935年的蔡氏民居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外观形似城堡,由两座大屋和两幢二层横屋合围成一个整体,共有大小50个房间、80多道门、百余扇窗,陌生人进去犹如进入一个迷宫。高达八米的厅堂富丽堂皇,雕梁画栋,中西合璧,古色古香,被誉为“海南侨乡第一宅”。因靠着博鳌,常有游人慕名前来参观。2004年,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红色娘子军》部分镜头曾在这里拍摄。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