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布加勒斯特五月二十二日电 记者 吴庆才
漫步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一座座融合东方拜占庭文明和西方哥特式、巴洛克式艺术精华的古老建筑让人感受了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座充满浓浓欧洲风情的古城还点缀着来自东方的“中国元素”。
红红的灯笼、红红的中国结、古朴的家具、琳琅满目的中国小商品,很难想象,记者随意逛到的一个不知名小胡同里的一家小商店,竟有这么多来自中国的色彩。老板告诉记者,中国货物美价廉,很受欢迎。
这家小店的商品大多从布加勒斯特近郊的一座“中国城”批发而来的,据知,这是欧洲最大的“中国城”。来过这里的人会发现,罗马尼亚人对中国货的着迷近乎狂热。前来采购的人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就像北京年关时到大钟寺抢购批发年货一样。
看看“中国城”的繁华景象,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个欢乐悠闲的罗国人身上都有一两件来自中国的商品。当地华人告诉记者,近几年布加勒斯特年轻人中掀起一股中国热,他们以穿戴有汉字的中国衣服为时尚,以会讲一两句中国话为荣。
记者在“胜利大街”偶遇一位年轻人,他左手胳膊上歪歪扭扭地纹着“毛泽东”三个汉字,右手则纹着“帅呆了”。他很崇拜毛泽东,而所有毛泽东的故事都是听他爷爷说的。
四十年前,到罗马尼亚访问的周恩来在共和国宫举行的“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讲时,这位年轻人的爷爷正是“群众”中的一员。这次大会上周恩来的一句“无论在风里雨里,在惊涛骇浪中,中罗人民都将永远站在一起”给罗国民众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正如两国领导人所期待的那样,五十多年来,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两国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罗两国的深厚友谊没有变,患难之时相互帮助的真情也没有变。刚刚访问罗马尼亚的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称之为“世代友好、心心相印”,而罗马尼亚参议长沃克罗尤则将罗中关系提升为“国与国关系的典范”。
五十七年前,新中国诞生仅四天,罗马尼亚即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罗马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各届政府、各政党都主张对华友好的国家。三年前,罗马尼亚总理讷斯塔塞成为“非典”后第一个访问中国的领导人;一年前,刚刚就职不久的伯塞斯库总统,在中国农历大年初一来到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欢度新春佳节……
中国对罗马尼亚的支持也是一贯的。五十年代罗国受灾时,外交部给毛泽东打报告准备支持五十万元人民币,毛泽东大笔一挥再加了两个零,而当时中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六十几亿元。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正如二00四年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罗时引用罗马尼亚谚语所说的那样:“‘流水逝去,石头留住。’不管时间如何推移,中罗两国的友谊必将万古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