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被诬为“中国核间谍”的美国华裔科学家李文和起诉美国能源部、司法部“侵犯个人隐私”案,达成最终和解——美国能源部、司法部,以及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与美国广播公司,共同向李文和赔偿160万美元,开了美国主流媒体因“新闻来源保密权”问题而向受害人支付高额赔偿的先例。
尽管《纽约时报》等媒体至今仍羞羞答答不想完全承认其在李文和冤案中所犯的错误,但它们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却深深地印在美国新闻史上以及受众心中。细究起来,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一些美国主流媒体之所以会犯下一系列错误,引发一场针对个人和中美关系不必要的风波,其实又有着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不幸成了替罪羊
就外部原因而言,《考克斯报告》的煽动无疑是重要因素。从话题设计来看,《纽约时报》的系列报道之所以引起美国社会广泛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文章的固有话题包含“中国威胁论”,通过所谓“窃密案”,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中国尖端科技的发展及其对美国的可能的“威胁”。在这方面,《纽约时报》等媒体炒作李文和案同《考克斯报告》相呼应,相互支持,共同掀起又一波“中国威胁论”。
在考克斯等人眼中,中国当时所拥有的一切高科技成果都是从美国的保险箱里偷的。这其中,李文和案正是他们莫须有的“事实依据”,是其中的重要个案。
更让李文和哭笑不得的是,他在“错误的时间”无意中成为党派斗争的牺牲品。1997-1998年中美领导人互访,两国关系显著改善。而共和党不满两国元首达成“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这样一个定位;不满克林顿访问中国,而不在日本和韩国停留;不满克林顿在上海发表的对台“三不”政策。于是,在克林顿访华后,共和党全面反击民主党政府。
2000年是大选年,共和党巴不得能抓到民主党政府的什么把柄,党派斗争成了李文和案发展和媒体炒作升级的重要助推器。在共和党人鼓噪下,受其控制的国会向有关方面施加了很大压力。仅在1999年3月16日至6月10日之间,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就举行15次听证会,就有关话题大做文章。
在李文和事件发生后,美国一些有识之士便指出,对李的指控是别有用心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在《不要把攻击政府同实施政策混为一谈》一文中称,随着总统选举的临近,对共和党来说,牵涉到安全保障的中国问题是攻击政府和戈尔副总统的绝好材料。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文和事件的恶意炒作在客观上对布什险胜戈尔起到了不易察觉但又不可忽略的作用。
需指出的是,族裔偏见、忽视亚裔社区也是李文和事件升级的重要原因。正如一位华文报纸主编所言,由于美国主流媒体对亚裔社区的报道十分缺乏,又倾向报道负面新闻,导致不少美国人对亚裔存有不好印象,在客观上加剧了一些主流媒体对李文和的歧视和偏见。而《华盛顿邮报》在报道李文和案的真正原因时,也不得不承认,歧视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被问及政府为何解雇他并认为他是间谍嫌疑时,作为过去18年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绝密部工作的唯一东方人,李文和痛苦地表示,“最恰当解释是我是华人;其次,他们想找出某种替罪羊,并认为我是最适当的一个。”也正是由于这种“同病相怜”的原因,李文和的不幸遭遇在亚裔社区激起强烈反响,而这同时也更大程度地唤起了华裔对中国繁荣强大的渴望。
理性声音终究占了上风
尽管《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扮演了不很光彩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主要媒体都不能冷静、客观地报道这一事件。与《纽约时报》相比,《洛杉矶时报》的相关报道就显得客观、冷静许多。
在《纽约时报》曝光李文和案10天后,《洛杉矶时报》就刊登了该报主编罗伯特·希尔的题为《间谍丑闻是无中生有》的署名文章说,“这是以《纽约时报》为首的新闻媒体和共和党政客的耻辱,他们为了增加发行量和当选而打已经磨破了的中国牌。他们破坏了由尼克松在30年前开创的明智的接触政策。”
事实证明,他对《纽约时报》等媒体和一些共和党政客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在当时发表这样的文章,不但具有真知灼见,而且还需要一些胆量。
与此同时,一些理智的媒体则警告人们“不要失去中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就发表题为《请别再次失去中国》的社论提醒说,绝对没有必要再次“失去中国”了。恰恰相反,美国有各种理由在其国内调查核泄密事件的同时,继续同中国保持接触。去中国访问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不去中国就别对世界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地区的事务胡说八道。
应该说,一些主流媒体在李文和事件及“中国威胁论”喧嚣中得以保持比较冷静的态度,得益于美国媒体多元化的政治生态环境。
当美国政界和学界对某个重大问题有不同声音时,还是能够在媒体上得到一定的反映。上世纪90年代的政治气氛毕竟与50年代初麦肯锡主义流行时不同了。经过对华政策辩论,在美国社会已逐渐出现改善美中关系的共识。
虽然《纽约时报》可以炒作起李文和事件,并在一段时间内制造了压倒性的舆论,但它毕竟不能一手遮天。谎言毕竟不能长久,事情的真相一旦公开,谎言就不攻自破了。而且越来越多的美国政界、商界和学界人士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到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他们从各个方面削弱、抵制这种恶性炒作对中美关系的负面影响,维护两国关系大局。
耐人寻味的是,李文和案的过程,正好折射了中美关系在过去7年间的起起伏伏。这一“旧案”之所以能以美国主流媒体高额赔款的破天荒方式告一段落,也恰恰反映了“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的失落,反映了美国媒体对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认识的深化与敬意的增加,更反映出中美关系整体走向一个7年前难以想象的新高度。
(来源:美国侨报 作者:张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