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宫女谈往录》的幕后故事

2006年07月05日 14:51




《宫女谈往录》作者金易(王锡璠)和沈义羚



本文作者和作家刘绍棠



清史专家朱家溍

文/陈援

  前几天,紫禁城出版社通知我取回新版的《宫女谈往录》。这本由金易和沈义羚合著的书,1990年出版。将作者自1985年到1988年在《紫禁城》双月刊的连载文章,汇成一集。书中真实记载了晚清宫廷历史。由于情节引人入胜,文笔优雅,在海内外深得好评,十几年间重印五次,印数达3万多册。2004年出版社又对这本书作了修订再版。再版后增补了正文,配入200余幅清宫珍藏照片,及作者简介、回忆录、评论文章等,更增加了可读性。由于拙文亦有收入,我也忝陪末列。

  再读《谈往录》,重温十几年前往事,感慨良多,特别是想起三位已经仙逝的重要人物,甚觉有必要也来“谈往”。

  金易先生本名王锡璠。十年浩劫后期,我在北京重型电机厂工作,有幸结识他并成为忘年之交。当时我称他为王老师;那时期,社会上流行的称谓是“师傅”,而他是工厂教育系统的,又在被审查,称同志和师傅都不妥,大家就叫他老师了,因为那属“臭老九”。我是先在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中“见”到他的。他的“罪名”主要有三:一是“老右”,当时,“阶级觉悟”不强的广大群众中有个说法:老右中不少人是能人。二是他写东西,与张恨水相熟,是“蝴蝶鸳鸯派”。三是“抗拒批判”,挨批时被“造反派”把胳臂都拧脱了臼。后来“运动”松动些,等着“落实政策”,王老师到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五七连队”乐得清闲。我结识了他,体会了什麽叫满腹经纶。再后来,王老师又登上讲台,教职业技校,深入浅出地把文学知识灌注给文化匮乏的小青年,课堂秩序和效果出奇地好;乃至于退休后,腿脚不太好的他,还要蹒跚地从朝阳门内到西郊八宝山南边来教课。年龄大了,跑不动了,王老师回到演乐胡同的家里。他的学生、红学家杨乃济邀他写文章,还点名写那位西太后的梳头宫女讲的清宫往事。因中风偏瘫的他,一写几年,欲罢不能,不是编辑不讲情理,是读者反应积极。我见过他侧卧在床写作的艰难,有心劝他罢笔;可读到那一篇篇娓娓而谈的美文,只好欲言又止。他有一摞白报纸钉的小本,有了想法有了灵感,随时记下,常给我看。那是同已发的文章一样好看的随笔。他过世后许久,我同北京晚报副总编李凤祥谈起,李总编要看,沈义羚老师整出一篇,晚报立即发了,就是这次再版书中收进的《忆广岛》。

  王锡璠(金易)先生写宫女说清宫的文章,在《紫禁城》杂志连载过程中,我读了,建议先生结集成书。王老师说我是第四个提此建议者。时隔不久,他告我书出来了,有20本样书,送我一本。我诚惶诚恐,取回一册,着实好看。又过几天,我的母校北京二中校庆。在纪念册中,我惊异地发现:王老师也曾是二中的老师。记得入学时,曾听说二中有两位国文台柱,一位是潘逊皋先生,还在校;另一位王先生,调出了,无缘谋面。两位名师教出的弟子都好生了得:刘绍棠、从维熙、韩少华、舒乙、尹世霖……原来,王先生就是我极为熟悉的王锡璠老师啊!可惜,此后不久,王老师就过世了。

  一年后,我在校友报上发了怀念王老师的文章。刘绍棠学长看了,细问原委,表示想看先生的书。沈义羚老师题赠一本,由我转去。没几天,绍棠学长找我和慕理同学去。学长说?鸦“清朝题材的文艺作品,我很少看,更很少看完。因为真正好的少。先生这本,真叫好。我几天之内,连看两遍,这是高水平、高品位、高档次的珍品。这里还真没有师生的感情色彩,就是好啊!我知道王先生功底厚,但没想到他文笔这麽好!这本书的结构、取材、文笔都太好了!许多章节,独立拍出来,都是一部出色的影视剧。”学长提议,由他出面,我们张罗,开一个研讨会。“不仅是学生宏扬老师,而且是告诉社会:辫子题材的文艺作品,有好看的。”为了引起关注,绍棠建议先写篇文章,看看反应。他大病初愈,以半痹而顽强工作,又忙着将“运河系列”作品杀青,就把联名写作的任务交给了我。我知道绍棠几乎不与他人合作写文章。为不负学长的盛名与期望,我同他细细研究了要写的内容,又下功夫探讨了绍棠的文风,写好后,慕理誊写一遍,绍棠学长看了,居然认可,又用红笔改动定稿,发在《中国教育报》上。1995年初,北京二中和校友会等单位出面,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方便,在恭王府举办了“清代题材文艺暨金易作品研讨会”专家、作家、编辑、记者和北京二中师长校友60多人出席,张明校友还整理了会议记录及未能出席者的书面发言,集成校友报专刊。

  国宝级的故宫专家朱家溍,是其中最高龄者。那日天阴,空中还不时飘下霰雪,很是湿冷,老人家还是亲临。朱老在文学、史学、文物学等领域都是大家,却极为谦逊,说:“在座尽是大作家,我就不谈作品的艺术成就了。从晚清皇宫的叙述描写来看,这本书细致、准确,听说作者生前依老宫女所述,进故宫考察五六十次,写出来的晚清宫庭礼仪、规矩、习俗乃至物件、摆设中规中矩,是有价值的好书。金易先生身体力行效老彭“述而不作”,也是难能可贵的。如同当前古建和文物的“修旧如旧”,保持了原汁原味,也是难得的。”研讨过程中,朱老和绍棠对一位青年诗人古诗体的书面发言:“白头宫女说旧闻,残灯如豆雨纷纷……”很是欣赏,都说这诗也属“修旧如旧”,成为会上佳话式的花絮。可惜再版的篇幅有限,不能将会上内容全部涵盖。

  转瞬十年,朱老、绍棠和当时已驾鹤西去的王锡璠先生,都已作古。今记下这段往事,希望能对有兴趣读此书者有些补遗和参考作用。也想借此小文,表示对朱老、王老、绍棠学长及其他当年与会已逝者的怀念和对健在的沈义羚老师的敬意。-

  (部分图片由刘绍棠夫人曾彩美、金易家属王小文提供)



编辑:谢萍】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