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民国副刊美文杂记

2006年08月17日 14:53




新文化先驱胡适



著名学者梁实秋



散文大家朱自清



几代小读者热爱的冰心奶奶

文/庞洋

  多年前,为准备一篇论文,我曾在国家图书馆(当时还叫北京图书馆)的阅览室坐了将近两个月,集中翻阅民国时期的报纸副刊,除搜集有用的学术信息外,今天可以称之为老美文的大量散文短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编辑工作的缘故,我几乎每天都在阅读文章;同样也是由于编辑工作的缘故,我读文章比普通读者多了些苛刻和挑剔。遇到拙劣文字我会断然弃之,遇到精彩篇什我会击节赞赏,不论前者还是后者,每每遇到阅读刺激的时候,我会想起那些尘封多年的旧报纸,想起那些散佚在旧报纸中的老美文。

  最早提到“美文”二字的大约是周作人,1921年5月他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题目就叫《美文》。至于美文实践的兴起,则比此要早几年。美文的最初目标是白话散文的纯文学化,即用不同于方言的白话创造出一种不仅可与古典文章相媲美而且比古典文章更富文学性的散文。这一纯文学化散文运动亦即美文运动,是几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步的既有理论自觉又有创作实践的新文体运动,它从20年代初期崭露头角,新文学先驱人物周作人、郑振铎、俞平伯等人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逐渐拥有了一支包括朱自清、冰心、许地山、郁达夫、废名、梁遇春、孙伏熙、徐志摩、何其芳、钟敬文等知名作家在内的强大创作队伍,至20年代中期终于形成规模。之后,个别美文作者流露了浓重的唯美、颓废倾向,但从总体上看,依然不乏健康之作、优秀之作,特别是从文学进步的意义层面上考虑,本世纪前半期出现的不少美文作品不仅讲究文学质量,而且相当一部分作者属于学者型作家,视野开阔,文笔流畅,情趣横生,能够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智慧的启迪。

  美文创作的蔚然成风令胡适十分兴奋,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这几年来,散文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含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像很笨拙,其实是缺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30年代中期,鲁迅在回忆美文的盛况时说:“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美文的活跃是与文化的繁荣密不可分的。这一时期,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大量涌现,《晨报副刊》等副刊类报纸也兴盛一时。除部分作者当时有机会出单行本外,大部分美文作品就发表在这些刊物和报纸上。现在,很多报纸不易查阅,相当一部分已经散佚了。实际上,除日后成名的作家作品外,大量的好文章根本没机会让今天的读者见到。这不仅对那些作者来说是个遗憾,即使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憾事。

  作为文学的一种,美文的形式和内容是多姿多彩的。或许正由于此,美文才充满了无穷无尽的魅力,让人在茶余饭后,随手翻阅,舒心惬意,韵味悠长。

  梳理1915年至1949年间的文学刊物和报纸副刊以及单行本,按作者的视角和作品的意境分类,美文大致可列为若干种。因大部分旧报旧刊都不易为一般读者见到,简要述之还是有意义的。

  记事。所记事物,读来仿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一般,亲切而有趣味。通常所记,都是些难忘的事,而且往往是些小事。正是这些小事成为生活的一节一拍,或悲欢离合,或盎然有趣,可堪回味。如鲁迅《风筝》、丰子恺《梦痕》、废名《桃林》、梁实秋《晒书记》、台静农《始经丧乱》。

  记物。所记之物,或属天然,或归人为;或为一地之物产,或为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或为瓜果点心,蔬菜饮食,不一而足各随所见而记之,读之者足以增长见闻。记物的美文往往于趣味之外,更有一份亲切感。如: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孙伏熙《清华园之菊》、叶绍钧《藕与莼菜》、郁达夫《雨》、琦君《算盘》。

  记地。山川城镇,市街房舍,曲径园林,亭台楼阁,皆有可记。各地的风土人情,令人留恋忘返,笔之于书,即成文章。记地的文章也多写景,因为景属于地。景也能生情,而情牵于地。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夏沔尊《白马湖之冬》、冯至《忆平乐》、梁实秋《雅舍》、梁容若《塞外的春天》。

  记人。记人犹如替人画像,画像不必纤毫毕现,记人亦然,各有轻重取舍,以能显现其精神风格为上。所记的多为作者所认识或熟知的人,事过境迁之后,往事历历在目,感触良多,随笔记之。事不必多,着墨亦不必多,却可从中看出人格风格。如朱自清《背影》、鲁迅《我的第一个师父》、叶绍钧《两法师》、台静农《追思》、林海音《阿太婆的故事》。

  述怀。心中有所思,有所感,即下笔成之。实际上就是指直抒胸臆的文章。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伤古怀今,均可为文来抒发所思所想。重在以情感人,有的还以诗笔入文。此类文章不好作,不小心即会流于矫情、空泛之作,成为败笔。当然,佳作也不少。如鲁迅《好的故事》、周作人《寻路的人》、俞平伯《中年》、丰子恺《秋》、陈之藩《失根的兰花》。

  游记。所记为作者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游历时所见事物,或为平日所少见,或从未曾见,新奇而有趣,笔记下来,便是游记文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文,自有其引人入胜的地方,读者读之也可以增广见闻,身未至,而心向往之。记所见亦当记所思,若能联系历史,则所见必更广,所思也更丰富。下笔成文,自能生出情趣来。如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徐蔚南《山阴道上》、王世颖《放生日的东湖》、郁达夫《西溪的晴雨》、沈从文《市集》。

  杂记和札记。杂记所记多是一时一地的事,或为眼前事,或为往事,不拘一格,触类旁通。虽为杂记,仍有作者为文的深意存焉。札记记录读书摘要及心得体会,记的是书中事,重在感想。札记不免有所抄录,但必另有会心,连缀成文,不然,则是抄袭了。杂记和札记这种体式因灵活性而深受大多文人墨客的偏爱,有感而发,不必受样式约束,反而易成美文佳制。如冰心《鸟兽的不可与同群》、梁实秋《年龄》、周作人《日记与尺牍》、钟敬文《黄叶小谈》、废名《孔门之文》。

  另外,在报道、日记、传记、演讲、书信、序跋、评论、杂感等体裁中也有不少美文作品,品之思之,颇多获益。

  上述列文多涉著名作家,其实,大量无名作者也不乏有震撼力的好作品。

  我曾经在某折扣书店搜集到一套名叫“民国名刊简金”的书,共十本,是散文随笔选萃,选刊涉及《小说月报》、《语丝》、《现代》、《太白》、《论语》、《人间世》、《鲁迅风》、《万象》、《野草》、《逸经》等,选文大致属于美文范畴,虽然只是一部分,算是近年来我见到的最集中的一个版本。该书是在“现代散文”而不是在“美文”的范畴上对民国时期特别是30年代文学期刊进行遴选的,并对各家各派兼容并包,反映特定时代、特定流派的思想志趣和艺术特点,虽不无庞杂之嫌,却也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文献采集和收藏。这套书是舒芜先生做的序。-

  (作者为中国工人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编辑:谢萍】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