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个体老板王柏林十分繁忙,他要把藏在深山濒临失传的手工制作桑皮纸绝活,原汁原味地再现出来,供县里文化普查人员拍成录像资料,向国家、省、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决故宫大修难题
唤醒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的记忆,得益于故宫大修。自2002年起,故宫对内部装饰进行修复,其倦勤斋内通景画的修缮,必须完全按照传统工艺流程进行。倦勤斋通景画是全国范围内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的内装饰通景画,一共70余张约170平方米。
那层贴裱在画面背后的是乾隆“高丽纸”,找到与之材质相同的纸是这次修复的关键。为了寻找这种材质的纸,两年来,故宫专家跑遍了国内外的许多纸张产区都没有找到。
岳西农民王柏林得知后,重新操起了单传七代的手工造纸绝活,造出样品送往北京候选。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他的桑皮纸进行检验,结果均达到了标准值。其耐折度更是高达9000多次,是人民币用纸的3倍。专家们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王柏林手工造出的100%纯桑皮纸堪与乾隆年间的高丽纸相媲美。因此,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决定选用王柏林生产的桑皮纸,让他连续两年供应故宫用纸。岳西桑皮纸被故宫选用后名声大噪,日本客商闻讯后漂洋过海,亲自检验各项指标后,与王柏林初步达成每月供应500刀的意向。国内天津、上海、武汉、浙江等地也纷纷发来订单。
制作技艺绵延千年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原安徽潜山县后北乡(现岳西县境内)一带就有手工制作桑皮纸的纸坊,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现在岳西县境内毛尖山乡板舍地区,还有少量匠人精通这门手艺。
这种纸古称汉皮纸,高峰时年产量逾300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3种。桑皮纸采用纯手工生产,先剥取桑树皮,晒干,放入水池中浸泡数日,然后手工揉捏让树皮变软,再用石灰水上浆。二次蒸煮、漂洗、去杂质(手工挑拣)。三次漂洗、去杂质、打浆后将纸浆放入纸槽,最后用帘架捞纸。榨水后复合纸张贴上纸焙用明火焙,待纸张干后进行整理修边,用切纸刀切成规定尺寸。100张纸为一刀,进行简单包装后整套工序就算完成。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