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眼光要放远
2003年,在刘汝谦看来,是一个“拐点”。
那一年,他所在的公司因未达到预期收益,撤出了肯尼亚。作为留守人员,刘汝谦开办了一家新的公司——肯尼亚燕兴科技公司,自任经理,在当地开展一些中国商品、技术的咨询服务。
刘的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而内罗毕的华人圈也在同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涌入内罗毕,涌入肯尼亚。
“过去的三年中,中国是在肯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肯尼亚贸易工业部长穆西萨·基图伊表示,“这说明肯政府为吸引中国投资所采取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嗅觉敏锐的中国商人,从浙江、福建、广东跨海而来。
他们有极强的生存能力,似乎对什么都不在乎。“就跟过去游击队似的,背着个小包就过来了。”刘汝谦说。
没过多久,内罗毕的街角就冒出了一家家小店:20平米不到的空间,堆满了从中国运来的廉价的小电器、艳俗的胸花和孩子们用的小玩具。门口挂着的牌子上,用中英文写着:“北京商场”、“长城饭店”,或是“上海大超市”。
“东西质量普遍不太好,我看还不如国内的一元店里卖的商品。”刘汝谦曾在这样的店里买过一床棉被,“一洗,就缩成很小的一个团,尺寸都不够。”
由于劣质商品,甚至假货鱼目混珠,中国的一些产品在内罗毕逐渐失去了传统市场。小的日用品,比如纺织品、毛巾什么的,让印度、斯里兰卡人给占领了;当地人现在也宁可买欧洲的拖拉机而不买中国产的,即便要多花很多钱。
肯尼亚对中国产品的检查也日趋严格,委托国际检测机构SGS来查验每一批次发自中国的货物。
“去年,山东三明出的一些插座插头,就直接给封存在肯尼亚海关,七八个货柜的货物直接就给销毁了。”刘汝谦说。
面对这样的现状,在内罗毕摸爬滚打了快十年的刘汝谦很是着急,他表示:商人眼光要放远点的,想占领这个市场,就要拿出好东西来,不然,可能最终会毁了你。
而他自己的生意,也越发地做得小心翼翼起来。
上个月,一单粉碎机的生意让刘汝谦从内罗毕飞到了广州,到供货方工厂检查设备情况。这一单生意,也就3000美金左右的利润;而从内罗毕到广州的往返机票,却要1100美金。
“这里面不光是生意,还有中国人的脸面。”说这话的时候,刘汝谦很是认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马晖)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