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现代影视剧人物称谓勘误








  文/ 谭 雍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愈来愈受到欢迎;但是,其中一些影视剧中的称谓却不符合历史。称谓是很重要的细节,如果乱叫,不免令人有滑稽之感,也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

  例如国共双方军队的性质不同,决定了称谓的不同。有的影视剧中我们的部队呼唤“兄弟”,这恐怕是不准确的。红军直到解放军,上级称呼士兵为“同志”,士兵、下级称呼上级为“首长”,或直接称职务,如“团长”、“师长”、“参谋长”、“司令员”等。而国民党军队讲究等级森严,“官大一级压死人”,军官虽称呼士兵为“弟兄”,而士兵称呼上级为“长官”,下级军官称呼上级均在职务后加“座”字以示尊重,如“团座”、“师座”、“军座”等,参谋长称“参座”,副职称“副座”,国民党军队(含军统)设有组、处、局长,也均加“座”字。下级对上级无论口头或文字均在职务前加“职”,不少影视剧动辄称“卑职”,也是错误的。“卑职”原本是明代中下级武官对上司的自称,到清代文官也如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正式颁令,废止这一封建色彩浓厚的称谓,只称“职”。上级对下级如士兵的点名,国民党军答:“有”,我军则答:“到”。

  另外,解放前老百姓对国民党士兵的称谓因地域不同,称谓也不同,有“老总”、“班长”等,如河南地域农民在解放前对国民党军人皆称为“副官”(赵容声《忆卫立煌先生》,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对军官一般称“长官”。

  一些反映我党地下斗争的影视剧,一般涉及军统和中统,其称谓亦不符当时习惯。如军统人员对戴笠当面均称“先生”,背地称“老板”。蒋介石因戴笠最初为南昌行营科长,所以一直习惯称呼他“戴科长”,有时为示亲近称呼他的表字“雨农”,戴本人因是黄埔军校六期毕业,按黄埔系习惯,一直称蒋为“校长”。中统更是按国民党党务系统的习惯,一律称局长徐恩曾为“先生”。军统、中统下级对高层领导也皆称“先生”。例如一些影视剧中所出现的毛人凤,无论是任军统局主任秘书或后来继戴笠之后任保密局长,下级皆称呼其为“毛先生”。但国民党一些军政人物,也沿袭北洋时代称谓,如称上级为“上峰”、高层大员为“层峰”、最高领袖为“极峰”。国民党内还有一些特定语言,如将“开会”称为“会报”、“撤退”称为“转进”、“计划”称为“想定”、“暗杀”称为“密裁”等等。

  一些影视剧中对蒋介石及他对国民党党政军人员的称谓最为混乱,可以看出编导们根本不了解历史。蒋介石早年任北伐军总司令、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抗战中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后又任国民政府主席,40年代末期又任“总统”,长期又担任国民党总裁(国民党最高领导人原称总理,因纪念孙中山,故改称“总裁”。蒋介石死后又循例改称“主席”。),兼职有黄埔军校校长等。因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如“总司令”、“总裁”、“委座”、“校长”、“主席”、“总统”等各种称谓。另外,国民党党政军各类人员对蒋的称谓也不同,如国民党元老一般称蒋为“先生”,党务系统一般称其为“总裁”,将领一般按不同年代职务称他为“总司令”、“委座”等,而黄埔系将领自诩嫡系,一律称“校长”。蒋介石最爱听这一称呼,当然,杂牌系的将领是绝不如此称呼的。看一些影视剧中,国民党将领们动辄背地乱叫“老头子”,其实这是非常有局限的称谓,只限于黄埔系将领互相之间,以示“天子门生”。对杂牌系将领谈及蒋介石,也是称蒋的职务。杂牌系将领私底下也绝不会称“老头子”。国民党党务系统包括中统互称同志,老资历党务人员一般自称“兄弟”。

  [1]  [2]  [下一页]



编辑:王海波】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