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开始闯世界
尽管人们对如今的黄俊钦、黄光裕各自建立起来的商业帝国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但提起两兄弟的创业历程,人们还是由衷地充满敬佩。
北京市宣武区珠市口东大街,一家不起眼的服装店成为黄俊钦两兄弟的事业起点。1985年,当改革开放还在探索阶段,“地下经济”冒着随时可能“踩雷”的危险蓬勃发展,19岁的黄俊钦和16岁的弟弟黄光裕带着4000元钱从家乡广东汕头北上创业。
一开始,兄弟二人先是在内蒙古一带做贸易。一年后因不满当地人“轻易承诺疏于兑现”而转战北京。半年后开始在北京珠市口经营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门面——由此成为国美电器连锁店的发端。
经营之初,小店以卖服装为主。不过很快黄俊钦兄弟发现家电行业市场空间更大,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诞生,由此二人走上财富大道。在当时,商家普遍以倒买倒卖抬高售价,以图在短时间内获得暴利。而黄俊钦兄弟经营国美电器却采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销售策略,以市场上最低的价格将商品卖给消费者,坚持零售薄利多销,这一策略后来成为国美的立业之本。
据后来人们讲,国美还是当时第一个在《北京晚报》中缝打广告的商家。报价广告登出后,国美电器生意出乎意料得好,“所有存货一卖而光”。
兄弟俩分头创业
1993年,国美电器生意初具雏形,而这时兄弟二人对生意的发展方向却发生了分歧。弟弟黄光裕仍然看好家用电器行业的发展前景,而黄俊钦对房地产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于是,这一年两兄弟分家,黄俊钦创办新恒基集团,开始以罕见的低调在房地产业急速扩张。在北京和外地相继开发了新恒基国际大厦、北京静安中心、鹏润大厦(后转让给黄光裕)、沈阳新恒基中心、新恒基高科技大厦、皇家里兹饭店、沈阳新恒基大酒店、新恒基世贸饭店和朝来森林公园别墅等项目。除了房地产,黄俊钦还涉及生物医药和网路通信等领域,并于2001年底收购了当时的上市公司山东金泰(现*ST金泰)。
“第一桶金”的原罪论
18年的创富历程,黄俊钦的经历成为许多《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榜富豪们的一个缩影,“第一桶金”的原罪论同样成为他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2006年10月份,《财经》杂志曝出黄俊钦受到一项针对其早年贷款的官方调查。初步官方调查结果显示,黄俊钦、黄光裕兄弟早年创业期间向北京中行的违规贷款和其后以租房形式向北京中行套取的逾亿元租金,以及之后的虚假房贷和车贷总计达到13亿元。这些贷款在鹏润和新恒基之间密切流动,最终流向境外,行迹可疑。这些资金既构成了上世纪90年代黄俊钦兄弟创业期的“第一桶金”,也在2000年之后继续支撑其扩张。这些贷款构成了如今北京中行案的核心案由,而资金的最终去向至今尚未调查清楚。
在上述调查中,静安中心的案例最有代表性。1995年,黄俊钦以首创集团下属新恒基公司名义接手静安中信大厦。当年下半年,静安中心破土动工,但资金很快告急,黄俊钦等人开始寻求银行贷款。1997年,黄俊钦以静安中心名义向北京中行贷款,当年贷款5笔,合计人民币2亿元。1998年,静安中心尚未竣工,黄俊钦等人采取篡改静安公司营业执照中法定代表人的手段,伪造“预售契约”,将在建中的静安中心首层、二层共计2237平方米的楼面,赠与女商人雷瑛全资持有的香港中怡集团有限公司。
随后,雷瑛将上述两层楼面作价1.17亿元租赁给北京中行,租期50年,用做北京中行静安支行的营业场地。这一昂贵的租价,相当于每平方米5万余元,甚至高出当时楼价数倍。尽管静安中心远未竣工,但双方租期却始自1998年,北京中行分数笔将1.17亿元租金悉数付给中怡。事后证实,中行静安支行2003年才搬进静安中心办公。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来自于媒体报道。时至今日,尚难确认公安部正在展开的立案调查会否最终触及黄俊钦,也难以判断他早年创业期的违规或违法贷款究竟是何情节,留下了多大的债务亏空。”一位商界人士这样评论道。(张景宇)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