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闻名世界的德国KRUPP(克鲁伯)钢铁公司计划向亚洲开拓市场。几经考察后,将合作对象锁定了何侨生,然后派代表联络何侨生,商讨授权代理事宜。最终达成了协议,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1980年,KRUPP公司加股300万元(坡币),增建生产厂房,大大扩展了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隆英公司实现了再次腾飞。
以后隆英公司又收购了其它钢铁公司的资产,并在马来西亚和泰国建厂生产。产品除瑞典特殊钢和工具钢以外,还有水钢、高碳钢、高速钢、高韧性合金钢、瑞典车床刀等。隆英公司很快发展成为一个跨国钢铁企业,而何侨生自此获得了东南亚“钢材大王”的美称。
“隆英”钢铁在何侨生的掌舵下,乘风破浪,迅猛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年营业额就达亿元(坡币)以上,而且实现了多元化经营。除钢铁和五金外,还从事电话业与电子业,高科技工业和房地产业等,各类分厂遍布亚洲和澳洲各国。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的亚洲金融风暴,未给隆英公司带来多大的影响。隆英公司能在这场风暴中岿然不动安如泰山,这不能不令人佩服何侨生的长袖善舞。通过近几年来长足的发展,今日的隆英公司规模更加庞大了,管理更加完善了。
寻根问祖 回报故乡一片情
何侨生的父亲何奕周总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导晚辈:根在中国,家在丰顺,不能忘!从父母的口中,何侨生知道,自己的家乡是一个被称为“竹乡”的美丽小镇,自己从小就对家乡有着剪不断的深情向往和无限眷恋。他曾说过:“我是第二代华侨,生于斯长于斯,对远在中国的家乡根本没有认识,但正是由于父母的谆谆教导,使我在少年时期,就对家乡有了深刻的感知,激发了我回去看看、为家乡做点事的强烈愿望。”
上世纪80年代初,何侨生偕同另一位新加坡华侨悄悄地回到丰顺县黄金镇上坑村。面对这位操着一口纯正的本乡话的中年人,别说“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连村里的老人们都为这位“天外来客”而惊讶。经过简单的介绍,提起父辈们的名字,乡亲们才恍然大悟,奔走相告,并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当时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才刚刚拉开序幕,这些山村里的乡亲们无从了解外面的世界,无法了解面前的“番客”在外的成就和此行的目的,只是依依不舍地送走了他们。
故乡的落后给何侨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走前,他真诚地问乡亲们需要自己帮点什么忙吗。纯朴的乡亲们审慎地说,村里没电,生活甚为不便,希望能建一个小小的水电站。何侨生马上表示支持。于是乡亲们从此告别了晚上点煤油灯的生活。
摸清了回故乡的路径后,相隔不久,何侨生又带上思乡心切的老母亲重回故乡。这一次回乡,受到当地政府、干部群众和学校师生数千人的夹道欢迎。这使他无限感激和感慨。他感激家乡人们的热情,感慨祖籍国人民思想上的开放,意识到中国几千年积聚的重农抑商,守贫嫉富的阴云已经消散。他不禁为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深感欣慰。从此以后,他便不断地向家乡捐资办学,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
2003年元宵节,何侨生率团回丰顺参加“第五届世界丰顺同乡联谊大会”,当他听到家乡高中教育落后,学校短缺,占全县三分之一人口的北部八个乡镇没有一间完全中学,学生要到离家三十多公里的地方读高中,因而很多家庭不堪重负,不少贫困生只能弃学走向社会时,内心深深感到惋惜。他搏击商海几十年,目睹当今社会,经济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关键是年轻的一代,他要帮助家乡造就更多的人才。他毅然决定捐资1000万元,新建丰顺县黄金中学(完全中学)。
此外,何侨生还积极参与祖籍国的投资,在上海浦东等地投入了数以亿计的资金兴办实业,受到中央领导人的重视和赞赏。
1993年,何侨生当选为新加坡丰顺会馆会长,同年领导董事同仁参加了丰顺县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丰顺同乡联谊大会”,号召新加坡的侨胞回中国省亲并支持故乡的建设。
1995年,他组团前往吉隆坡参加马来西亚丰顺会馆15周年馆庆。同年,又率团前往台湾联系丰顺旅台同乡会的乡亲……
经过多年的奔走联络组织,大大加强了丰顺在海外的侨胞和台湾同胞的联系和团结,有效地激发了丰顺的海外赤子回报祖籍国,支持故乡的热情。
此外,何侨生还担任着其它多家社团的要职,如新加坡丰永大公会总理,南洋客属总会副会长以及社区组织领导人等,本身商务繁忙,还热心服务新加坡和祖籍国的公益事业,其情其志,实在令人钦佩。(罗培衡 何荣力 陈加助)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