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微电子及应用物理系,一位黄皮肤、黑眼睛的年轻学者以其执著不懈的追求、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他在基于光子晶体的集成光路研究领域的成果赢得了国际权威的认可。2005年,他获得了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未来科研带头人”称号;2006年底,参加瑞典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评审活动的德国卡塞尔大学教授约翰·雷斯梅尔等国际光电权威,在所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候选人中一致推荐他为第一名。
他叫仇旻,建德人,1975年出生于乾潭一知青家庭,1999年到瑞典留学,现为瑞典皇家工学院微电子及应用物理系“终身副教授”,同时担任中瑞科技合作促进会理事会轮值主席,2006年加入了瑞典国籍。
7月中旬,笔者利用仇旻休假回家的机会,见到了这位身高175cm左右、为人谦和的年轻博士。他乡音不改,对建德近几年发生的变化颇有感慨。他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夫人是他浙江大学校友,山东人,1999年随他前往瑞典,现为瑞典国家电力网计算机工程师;5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在瑞典上幼儿园,这次随仇旻一起回到了建德老家,两个小孩还不时纠正奶奶的普通话。
浙江大学和瑞典皇家工学院“双博士”
在父母、老师和亲戚朋友的印象中,仇旻从小很聪明,5岁就能随口算出100之内的加减法;从6岁上小学开始,仇旻一直是一个懂事、勤奋、好学的孩子,“学习方面的事情从来不用父母担心,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数理化成绩特别好”。
1991年,他以理科严州中学第一、全县第二的成绩,考入了梦寐以求的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从小就有科学家梦想的仇旻对所学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期间表现得非常活跃。做习题、去图书馆、参加系学生会活动……他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他还喜欢阅读一些其他方面的书籍,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在他平时阅读之列。为了更好地学习,他平时也经常打篮球、看电影、跳舞,因为“休息的时候可以产生灵感,然后再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效率会更高一点”。
1995年,仇旻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并获得了浙江大学保送硕博连读的机会,1999年1月获得了凝聚态物理理学博士学位。本来硕博连读要5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勤奋、聪明的仇旻只用了3年半时间就提前毕业,当时他已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12篇,期间他还获得过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和“首届十佳研究生”称号,担任过系学生会主席。由于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出色,他被推荐到瑞典皇家工学院留学。
1999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四,仇旻告别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建德这片土地,登上前往瑞典的飞机,来到皇家工学院电磁理论系学习。初来乍到,说惯了普通话、吃惯了中餐的仇旻在瑞典有许多不适应,学业的压力更是对他最大的挑战。他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在导师的指导下穿梭于实验室和图书馆,专业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两年后的2001年4月,他成功拿到了自己第二个博士学位——电磁理论工学博士,同年被聘为瑞典皇家工学院微电子及应用物理系助理教授,2005年晋升为副教授,今年又获聘为终身副教授,从事科研和硕士、博士教学工作。
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崎岖小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位“双博士”正以其不懈追求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科研之巅迈进。
32岁就已经有了相当成就
瑞典皇家工学院是瑞典最大的工科大学、欧洲老牌知名大学,汇集了许多国际精英,没有相当实力的人在那里是站不住脚的。仇旻从留学生到“终身副教授”一路走来,付出了许多辛勤的劳动,也收获了不少成功的喜悦。
仇旻研究的课题是基于光子晶体的集成光路研究,通俗地讲,就是利用光子晶体材料把很多不同的光学器件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即集成光路),这样会使光学器件尺寸更小,造价更低,信号传播速度更快,从而“改变未来的光通讯网络”,枯燥、单调的实验室使他实现了人生价值,也给他带来了最大的乐趣。
由于成果丰硕,瑞典一些大的科研资助机构近几年也开始把目光瞄向仇旻。他主持研发的新型微纳器件的制造工艺、光子晶体、基于色散介质的光子晶体、人工光学材料项目以及2006年年底结题的半导体光电器件大规模计算研究项目分别得到了瑞典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的科研资助经费。
他已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共计72篇,SCI论文他引总计超过600次,长期为美国《物理评论快报》、《应用物理快报》等多种权威物理学、光学及工程杂志审稿,其中仅2006年一年就超过30次被邀请为杂志审稿人。他还经常被邀请到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如美国材料学会2006年春季材料大会、2007年加拿大渥太华Photonics North会议等等;多次作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如2007年亚洲光纤通讯与光电博览会及研讨会等等。
[1] [2] [下一页]